项目化学习

搜索文档
科学家联手教育家播种未来:公益课程如何破解中国科学教育痛点?
央广网· 2025-07-13 11:33
课程发布与推广 - 腾讯SSV联合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发布《宇宙探秘——寻找另一个"地球"》科学课程,作为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的首个课程 [1][4] - 课程已于2025年上学期在全国9个省市的近50所学校试点,9月份将在全国推广 [1] - 课程发布后将面向全国所有小学免费开放,学校可通过关注公众号"新基石追光号"申请 [5] 课程开发与设计 - 课程由武向平院士牵头作为总顾问,数十位杰出科学家联合教育专家历时1年多开发 [4] - 课程设计采用PBL(项目化学习)方式,关注科学方法,培养孩子的5C能力 [9][11] - 课程包含16节课,每节课都是一个小任务,通过分析和探究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得出结论 [8][9] - 课程设计考虑了不同地域和资源条件的学校,适配性广泛 [15][18] 科学家参与与资源支持 - 项目依托"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的362位杰出科学家 [1] - 科学家深度参与课程开发,搭建框架并策划内容,教育专家负责互动环节设计 [8] - 项目还布局了科学家公益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研学活动等多种形式 [8] - 课程资源包包括学生手册、视频、互动资源和科学实验,减轻教师备课负担 [13] 课程特点与效果 - 课程以"寻找另一个'地球'"为总牵引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9] - 课程设计了大量探索性问题,鼓励孩子们分析与思考 [11] - 试点学校反馈显示,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提问热情,提高了师生的科学素养 [12][13] - 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响应国家科学教育政策 [8] 合作与联动 - 腾讯SSV与上海科技馆联手探索"馆校联动"方式,将课程学习与科技馆体验结合 [2] - 项目通过腾讯"企鹅支教"平台向青海玉树等地区输送课程资源 [13] - 项目筹划与知名出版社合作推出配合课程的科普图书 [8]
环境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5-29 05:45
环境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转型与应用 - 环境设计向"绿色设计+"转型,强调可持续性、生态友好性和经济性,通过"农田—林网—水系"多元生态系统工程推动农村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1] - 采用生物多样性提升方法如整体生态修复,促进乡村生态循环,维护生态平衡 [1] - 实施"因地制宜"设计原则,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实现节水与资源循环利用 [1] - 推广"被动式房屋设计",使用本地材料如竹材和土木结构,较传统建筑减少30%至50%能耗 [1] 产教融合模式与人才培养 - 环境设计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多层次协同机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与乡村振兴项目结合 [2] - 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并提供真实案例,安排不少于三个月实习周期,确保学生承担实际设计任务 [2] - 设置跨学科合作课程如"乡村综合治理",采用项目化学习(PBL)模式依托真实项目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2] - 地方政府与高校建立稳定合作,举办产教融合研讨会,明确量化指标如企业参与率、学生就业率、项目转化率 [3] - 利用AR/VR技术构建虚拟乡村场景,支持沉浸式创意设计,通过数字平台展示成果增强公众参与度 [3] "千万工程"与"绿色设计+"实践案例 - 浙江省"千万工程"累计投资超300亿元,建成数万公里美丽乡村道路,完成超万个农房改造项目 [4] - 采用"绿色设计+"理念建设500余个竹材生态公园及文化休闲设施,减少碳足迹并促进本地竹产业发展 [4] - 参与式设计方法吸纳居民参与决策,村庄公共空间使用率提升60%,居民满意度从60%增至90% [5] - "三山"村水利设施改造年节水率达50%,文旅融合模式使年均游客量增长30%,每村年创收增加约20万元 [5]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乡村经济整体增长率提升至15%,太阳能发电系统降低运营成本 [5] 环境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 从"千万工程"向"绿色设计+"转型,强化资源整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力 [6] - 某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环境设计课程覆盖300人,实际项目参与率达90%,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