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这样开展
科技日报· 2025-07-30 07:19
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导向,目标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的关键[1] -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2023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发展[1] - 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学校展示学生创新成果,包括自动采摘机械臂、智慧养老设备、垃圾分类语音识别技术等[1] AI赋能科学教育 - 人大附中建立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包含30多门课程和100多个"AI+X"跨学科教学案例[2] - 该校与附属小学合作开设"AI+数学""AI+物理"等六门课程,受到师生高度认可[2] - 北京市教委2025-2027年工作方案强调AI赋能五育融合,人大附中开展"AI+美育"课程如青铜器文化创作课,由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师联合授课[3][4] 集团化资源共享 - 教育部2023年8月文件提出通过集团化办学促进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和资源共享,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覆盖十所中小学并帮扶五地学校[5][6] - 该集团从文化、制度、数字化三方面横向联动,构建纵向衔接的科学教育体系,开展STEM课程培训活动[6] 家校社协同育人 - 北京市海淀区通过科技企业捐建教学设施、院士参与科普活动、免费开放科技场馆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7] - 北京一零一中学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展物理实验衔接培养,与腾讯合作人工智能研训营[7] - 广州市黄埔区按学段设计协同模式:学前"家—园"课程、小学"馆—校"课程、初中"数—智"课程、高中"研—创"课程,与高校共建实验室[8][9]
探索电池奥秘 2025巴斯夫科普活动“小小化学家”北京站启动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19:05
公益活动 - 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公益活动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 活动时间为7月15日至7月20日 面向6到12周岁儿童[1] - 活动已持续二十多年 累计为超过21万名学龄儿童提供科学探索课堂[1] - 今年活动覆盖台北 高雄 北京 湛江和上海等多个城市[1] 活动内容 - 推出全新实验"电池的奥秘"和"电解魔法探索" 单次实验时长约45分钟[1] - "电池的奥秘"实验引导儿童选择电极材料和电解质 搭建原电池架构[1] - "电解魔法探索"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电解反应现象 学习电解质和电解反应等化学概念[1] 合作与展望 - 中国科技馆与巴斯夫进行馆企合作 共同开展科学教育实践[3] - 中国科技馆期待持续深入合作 研发更丰富的科学教育内容[3] - 巴斯夫表示愿以该项目为纽带 携手合作伙伴持续丰富科普生态[3]
科学家联手教育家播种未来:公益课程如何破解中国科学教育痛点?
央广网· 2025-07-13 11:33
课程发布与推广 - 腾讯SSV联合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发布《宇宙探秘——寻找另一个"地球"》科学课程,作为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的首个课程 [1][4] - 课程已于2025年上学期在全国9个省市的近50所学校试点,9月份将在全国推广 [1] - 课程发布后将面向全国所有小学免费开放,学校可通过关注公众号"新基石追光号"申请 [5] 课程开发与设计 - 课程由武向平院士牵头作为总顾问,数十位杰出科学家联合教育专家历时1年多开发 [4] - 课程设计采用PBL(项目化学习)方式,关注科学方法,培养孩子的5C能力 [9][11] - 课程包含16节课,每节课都是一个小任务,通过分析和探究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得出结论 [8][9] - 课程设计考虑了不同地域和资源条件的学校,适配性广泛 [15][18] 科学家参与与资源支持 - 项目依托"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的362位杰出科学家 [1] - 科学家深度参与课程开发,搭建框架并策划内容,教育专家负责互动环节设计 [8] - 项目还布局了科学家公益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研学活动等多种形式 [8] - 课程资源包包括学生手册、视频、互动资源和科学实验,减轻教师备课负担 [13] 课程特点与效果 - 课程以"寻找另一个'地球'"为总牵引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9] - 课程设计了大量探索性问题,鼓励孩子们分析与思考 [11] - 试点学校反馈显示,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提问热情,提高了师生的科学素养 [12][13] - 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响应国家科学教育政策 [8] 合作与联动 - 腾讯SSV与上海科技馆联手探索"馆校联动"方式,将课程学习与科技馆体验结合 [2] - 项目通过腾讯"企鹅支教"平台向青海玉树等地区输送课程资源 [13] - 项目筹划与知名出版社合作推出配合课程的科普图书 [8]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科学实验学校成立,系东城区首所“科学”命名校
新京报· 2025-06-20 20:18
学校成立与定位 -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科学实验学校正式揭牌成立,是东城区第一所以"科学"命名的学校,核心特色在于深度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博物馆、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虚实融合的"科学教育场域元宇宙" [1] - 该校创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北京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完全中学,今年恰逢建校75周年 [3] - 教育集团将进一步整合联盟资源,为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提供全链条支持,致力于打造区域科学教育新标杆 [3] 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置 - 教育集团聚焦"人工智能、航天、生化、人文经济"四大领域,与清华、北航、北理工等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 [4] - 创新构建"探Mi"三层科学教育工作体系:"探秘"层面向全体学生夯实科学通识基础,"探觅"层为创新发展学院学生提供拓展延伸,"探Me"层通过导师制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 [4] - 建立"基础课程+实践平台+个性化发展"联动机制,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课程资源库 [6] 师资与联盟建设 - 构建"科学导师团队",依托大中小一体化科学教育实践联盟为学生提供专业支持 [6] - "大中小一体化科学教育实践联盟"由北京市科学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旨在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壁垒 [7] - 实施"1+N"导师制,聘请中科院院士、高校教授担任学术导师,开展"启明讲堂"指导学生"微科研" [7] 学生成果与展示 - 学生团队展示了仿生机器人、DNA荧光纳米簇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空间站模型等多项科技作品,在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斩获佳绩 [7] - 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关注素养提升而非超前学习,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激发自主学习活力 [8] 专家支持与指导 - 我国首批航天员吴杰被聘为"航天科技导师",将通过科普讲座、实践指导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引领 [10]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太阳物理专家汪景琇被聘为科学实验学校教育顾问,现场点评学生作品 [7] 政府支持与规划 - 东城区副区长表示此次成立是深化科学育人实践、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里程碑 [11] - 东城区政府将从政策扶持、资源调配等方面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1]
科学教育公益行动:破局乡村科学课困境,筑牢创新人才根基
华夏时报· 2025-06-07 14:56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 科学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备素养,对其他学科有正向促进作用,对青少年一生的工作和学习至关重要 [2] -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科学素质对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2] - 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塑造 [4] 科学教育现状与挑战 - 我国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普有效供给不足 [2] - 科学课因与升学考试关联不大曾被边缘化,但近年来重要性逐渐显现 [5] - 乡村学校科学课面临专职老师短缺、实验器材不足、老师评级不受重视等挑战 [7] 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 科学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运用,不存在学科壁垒 [5] - 一线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记录教学反思,形成近百篇的教学反思集,入选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展示成果 [4][5] - 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展示活动吸引了全国500余名专家和教师参与,申报成果从第一届的109份增至第二届的346份 [3][8] 公益组织的作用 - 公益组织通过培育教师能力、捐赠实验器材,为乡村科学课创造基础条件 [7] - 公益组织可以激活科学教育资源,带动地方教育生态和社会力量共同助力科学教育 [7] - 桂馨慈善基金会自2008年起持续投入资源改善中西部小学科学教育现状 [8] 科学课教师的培养 - 科学课教师需要更多关心和重视,应与主科教师同工同酬,保障设备和经费 [8] - 教师对科学的热爱至关重要,即使缺乏教具也能通过创新完成实验 [8] - 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旨在激励一线教师投身科学启蒙和素养培养 [9]
星耀成都,作答未来!“科学大讲堂”,成都开讲
第一财经· 2025-05-24 22:22
科学大讲堂活动概况 - 活动于5月24日在成都科幻馆启幕,主题为"时代之问",涵盖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医疗健康、深地探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 [3] - 7位科学领域专家参与公益科普演讲,线上线下吸引368万人次观看 [5][6] - 活动形式包括科研场景展示、科普讲解、互动问答,覆盖全国科技迷及中小学生群体 [5] 核心科学领域与成果 - **航空航天**:航天员叶光富分享载人航天幕后故事,包括太空俯拍成都照片及天宫课堂实验细节 [10] - **深地探测**:清华大学岳骞团队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开展暗物质探测研究,实验室深度达2400米 [12] - **交通运输**:翟婉明院士参与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推动高铁从跟跑到引领,提及成渝中线高铁未来400公里时速计划 [18][22] - **医疗健康**:四川大学江宁团队研发脑机接口技术,实现胶质瘤手术世界领先及300毫秒超短延时"魔笛"设备 [20] - **基础科学**: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强调年轻人对基础科学的贡献,呼吁重视提问能力 [16] 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成都多所中小学(如七中、石室联中)师生参与互动,钱学森班学生获科学家直接指导 [22][23] - 教育界代表提出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强调爱国情怀、创新思维与科学态度结合 [23] - 科学家呼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认为科学大讲堂是启蒙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 [24] 城市科技发展动态 - 成都聚集科技人才与成果,成渝中线高铁、脑机接口等创新项目体现城市科技实力 [20][22] - 本地企业及学校邀请科学家深入交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科学梦想孵化 [23][24]
广东计划3年建设约百所科学教育特色高中 今年新增40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23 15:57
基础教育学位扩充 - 广东省2025年将增加40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和4万个普通高中公办学位 [1][2] - 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约100所科学教育特色高中 [1][2] - 建立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 确保基础教育学位供需平衡 [2] 科学教育创新 - 推进科学教育特色高中建设改革试点 强化科技类课程体系、设施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 [2] - 2025年暑假将推出"脱颖训练营" 选拔50名高一学生进入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 [2] - 推动STEM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和协同育人机制 [3] 教育资源帮扶 - 成立12所师范院校组成的纵向帮扶联盟 下设A、B、C三个子联盟 [4][5] - A联盟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和数字化课改 B联盟主攻集团化办学和质量监测 C联盟专注乡村教师培养和特殊教育 [5] - 升级建设40所义务教育乡村中心校园 推动人口大县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4]
焦点访谈|如何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各地中小学创新探索
央视网· 2025-05-21 21:14
科学教育政策与实施 -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提出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1] - 全国45%的学校已配备科学副校长,初中和高中科学类课程教师数量持续增加 [12] - 56%的省份开设科学类地方课程,60%的义务教育学校将科学教育活动纳入课后服务 [27] 科学副校长机制与案例 - 科学副校长由具备科普能力的专业人士担任,弥补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对口率不足的问题 [1] - 贵州余庆中学科学副校长骆衡带领学生参观全国重点实验室,横跨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多学科讲解中药功效成分的开发利用 [3][7] - 北京航天图强小学聘请天文馆专家寇文担任科学副校长,通过陨石实物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并计划引入专业天文观测设备 [14] 学校科学教育实践创新 - 余庆中学将科学教育融入劳动课,开辟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究能力 [8] - 航天图强小学开设航天、人工智能等科技社团,低年级学生通过玩具式机器学习编程,高年级学习大模型应用 [22] - 福建厦门杏东小学开展科学家庭实验角活动,四川绵阳中小学融合校外资源展示前沿科技应用 [24] 跨学科教学与师资建设 - 《指南》要求科学课聚焦思维发展、科学探究等主题,强化跨学科综合教学 [16][27] - 航天图强小学配备15名专职/兼职科学教师,开展全员科学素养校本培训及天文、人工智能专题培训 [18][20] - 骆衡与余庆中学十多名学科教师结对,优化实验课程设计 [10] 学生参与与成效 - 余庆中学学生通过校外实验室参观,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科研场景链接 [3] - 46%的学生每周1-2次进入实验室上课,动手操作实验和科学探究实践显著增加 [27] - 人工智能社团学生自发尝试复杂编程任务,显示创新能力提升 [22]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教育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当代中小学生偶像趋势 - 山东平度女孩万琪以屠呦呦为偶像,高分报考药学专业,目标是推动脑血栓治疗研究[1] - 河北秦皇岛小学调查显示选择科学家为偶像的学生比例显著上升,课程设置突出钱学森、南仁东等科技先驱[1] - 云南禄劝中学学生追星中科院院士杨德仁,反映青少年对科学家的崇敬现象[1] 科学家精神对青少年的影响 - 空间站、智能设备等科技成果直接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推动课堂讨论与作文主题[1] - 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被赋予时代意义,促进青少年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结合[1][2] - 科研人员在航空航天、AI、芯片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精神传承链条[2] 科学教育实施路径 - 家长通过科普绘本、纪录片培养孩子探索欲[2] - 学校需加强科学课程设置与课后服务,提升实践探究比例[2] - 社会需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资源,企业援建薄弱地区科学场所[2] 榜样教育的深层价值 - 青少年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十年冷板凳"的坚持精神与国家情怀[3] - 大国工匠、基层工作者等奋斗者群体共同构成育人教材[3] - 新时代需引导青少年以爱国报国为目标实现精神成长[3]
蒲慕明院士:未来数十年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
第一财经· 2025-05-17 21:14
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未来二三十年将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而非AI直接取代人类 [1] - 未来5年内20%到30%的职业会被AI取代,2030至2060年间50%现有职业将被取代,中点为2045年 [3] - 2050年发达经济体60%的工作岗位可能受AI影响,90%以上职业可能被重构 [3] 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变革 - 传统教育需变革,重点包括社会伦理教育、群体生活规范训练及自我学习能力培养 [3] - AI应成为中小学和高校的基础必修课,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 [3] - 教育目标应从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习能力、求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AI时代的科普教育 - 科普需针对两类人群:一般公众和有科学基础的科研人员,后者目前较缺乏 [4] - 科普核心任务是从专家角度帮助公众获取准确信息,而非单纯提供材料 [4] - 科学公民需具备AI能力、辨伪能力,并参与引导AI发展机制 [4] 科学教育与未来社会 - 人工智能时代需培养未来科学家和科学公民,后者需具备科学素养和AI能力 [4] - 科学公民的参与程度反映社会现代化水平,需助力AI发展符合社会需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