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预制菜食品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看预制菜,群雄割据,中小企业正在唱主角
搜狐财经· 2025-06-17 11:18
市场增长与规模 - 国内预制菜市场预计将从2023年的5165亿元增长至2026年的超10720亿元 [1] - 市场增长由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和消费习惯改变驱动,预制菜在家庭、办公及户外等场景普及 [1] - 行业集中度低,CR5不足20%,超80%市场份额由区域性中小企业掌握 [3] 资本动态与融资 - 某预制菜品牌完成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资金将用于直营体验中心建设、产业园推进及海外市场拓展 [1] - 另一品牌在2022年初完成新一轮融资,该品牌自2020年下半年成立以来已完成5次融资 [2] - 2023年某品牌完成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渠道拓展和品牌推广 [2] - 资本看好预制菜领域,核心驱动因素是其明确的降本增效能力与B端、C端双轮驱动的消费趋势契合 [2] 行业竞争格局 - 市场竞争激烈,众多企业如五芳斋、知味观、麦子妈等正积极布局,推出佛跳墙、酸菜鱼等热销单品 [1] - 预制菜企业集中于山东(企业超8000家)、广东(企业约6000家)、江苏等沿海地区及河南、安徽等农业省份 [3] - 区域性中小企业基于本地化口味偏好和较低成本优势占据市场,但跨区域扩张能力受限 [3] 食品安全问题 - 行业存在使用过期、劣质食材的问题,如2024年央视315曝光某地区梅菜扣肉预制菜使用含有害物质的槽头肉替代五花肉 [5] - 部分工厂存在卫生问题,如工人徒手分装食材、操作台有蟑螂、发霉炸鸡回锅重炸,以及滥用防腐剂,300克酸菜鱼含12种防腐剂,脱氢乙酸钠超标6倍 [5] - 市场监管部门抽检报告表明存在微生物超标、异物混入等安全问题,相关投诉及不合格产品通报时有发生 [5] 行业标准与规范缺失 - 行业缺乏完善、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现有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存在适用范围窄或约束力弱的问题 [7] - 八大菜系及地方风味的选材、调味、技法差异巨大,是制定统一、可量化执行标准的根本性障碍 [7] - 标准缺位导致行业准入门槛模糊,生产者背景多元,规模与技术悬殊,是产品质量差异大的关键制度性原因 [8] 消费者认知与C端市场挑战 - 2021年C端市场占比仅20%,显著低于B端80%的份额,多个C端品牌运营遇阻,如某品牌计划五个月落地3000家门店,实际仅开设300余家 [13] - 63.4%消费者偏好保质期1个月内产品,35.9%偏好7天内产品,反映对食品安全和防腐剂的担忧 [14] - 消费者担忧营养流失及产品高钠、高油配方,健康重要性在C端需求中仅次于省时,高于性价比 [14] 产业链特点与困境 - 产业链分为原料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三个环节,由不同主体运营,环节割裂 [11] - 原料端依赖市场化采购,难以统一控制品质;加工端虽执行生产标准,但难以确保制成品品质一致性 [11] - 储运环节中,即食、即热食品需强防腐,即烹、即配食品依赖冷链,冷链温度控制不当易引发安全问题 [11] - 产业链价值分配失衡,生产环节投入大、风险高、收益占比低,销售环节价值占比高 [12] B端市场应用 - 预制菜下游销售渠道高度集中于B端,份额达85%以上,主要使用者包括小吃快餐店、连锁餐饮、外卖餐厅及团体餐饮供应商 [13] - 百胜中国、海底捞、永和大王等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是主要采购方,预制菜应用有助于简化后厨流程、降低损耗、节约人力和空间成本 [13]
老乡“背刺”老乡?美国中餐馆“坑”哭留学生
虎嗅· 2025-05-27 17:06
行业现状 - 预制菜在美国中餐厅渗透率显著提升,2024年中国预制菜出口量达84.6万吨,同比增长12%,其中美国市场进口量6.4万吨,进口额5.42亿美元[30][31][32] - 北美中餐厅普遍采用低成本预制菜包,批发价每袋2.61-3.24加元(约2-2.5美元),终端售价可达15-40美元,溢价幅度达7倍以上[11][23][25][26] - 预制菜供应链存在灰色渠道,部分产品以"有机肥""调味品"名义走私入境,缺乏正规质检流程,常温保存依赖添加剂[15][16][18] 产品特征 - 主流预制菜品类覆盖80%中餐馆菜单,包括梅菜扣肉、鱼香肉丝、红烧肉等40余种菜品,单袋规格170-220g,保质期12个月[40][25][26] - 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加热方式统一为微波/水煮/蒸制,无法根据顾客需求调整口味或配料[42][47][48] - 口感缺陷明显:肉类发干发柴,蔬菜过软,酱汁浓稠度异常,存在加热不均现象[44][45][52][53] 市场行为 - 餐厅通过缩短出餐时间获利,复杂菜品如松鼠鱼、东坡肉可实现5分钟内上桌,远低于现做所需时间[3][42][43] - 部分商家混合使用预制菜与现炒菜,以"厨师推荐"名义抬高预制菜价格,消费者难以辨别[41][50] - 成本控制导向明显,优先选择5元人民币以下的"三无"预制菜包,放弃正规进口的高品质产品[15][17][37] 消费者趋势 - 华人消费者对中餐厅满意度持续下降,主要抱怨点为价格高、口味咸、预制菜泛滥[27][28][29] - 替代消费兴起:留学生转向Costco等超市亚洲预制食品,或选择大学城餐车等更透明渠道[61][62][67][70] - 饮食多元化趋势增强,地中海、日韩等异国料理逐渐被中国胃接受[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