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考作弊与反作弊
icon
搜索文档
猫鼠游戏:中国作弊与反作弊简史
36氪· 2025-06-08 15:35
高考作弊与反作弊的历史演变 - 科举考试自隋唐诞生起就伴随作弊现象 宋代出现"夹带衣"、"信鸽传书"等创意作弊手段 [3] - 宋代首创"糊名法"和"誊录制"反作弊制度 明清时期考场纪律森严 舞弊者可被处以极刑 [5] - 民国时期考场秩序混乱 出现试题泄露、"枪手"代考等公然舞弊现象 [7] 现代高考作弊典型案例 - 1977年河北衡水故城县县委书记马连宝动用行政资源为女儿舞弊 涉及学籍篡改、考场座位安排、答案传递等全链条操作 [8] - 上世纪90年代BB机成为作弊工具 21世纪升级为微型耳机、作弊橡皮等电子设备 2013年湖北钟祥发生大规模无线电作弊案 [10] 反作弊技术发展 - 现代考场建立三重防线:金属探测门物理拦截、全频段信号屏蔽、AI人脸识别系统 [12] - 2022年多地考场配备AI智能巡考系统 可实时捕捉考生异常行为 识别精度达"数清眼睫毛"级别 [1][12] 作弊效果与制度反思 - 2021年某省高考87名作弊考生中仅3人达二本线 绝大多数作弊者未能通过作弊获益 [14] - 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推行"3+1+2"选科模式 上海等地试点综合素质评价录取 试图打破"唯分数论" [15] 社会文化层面观察 - 作弊现象反映"一考定终身"的社会焦虑与赌徒心态 技术手段迭代但人性对捷径的渴望不变 [18] - 古代贡院与现代考场形成历史呼应 作弊与反作弊如同DNA双螺旋共同演进 [1][3][5]
猫鼠游戏:中国作弊与反作弊简史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07 11:51
高考作弊与反作弊的历史演变 - 科举考试自隋唐诞生起便伴随作弊现象,宋代出现"夹带衣"、糕饼藏答案、信鸽传书等创意手法[3] - 反作弊措施同步升级:宋真宗时期首创"糊名法",后发展为"誊录制"以杜绝笔迹辨认,明清时期考场纪律森严,舞弊者可被处极刑[5] - 民国时期考场秩序混乱,1916年北京高等文官考试泄题、1931年南京中央大学代考现象频发[7] 现代高考作弊技术发展 - 上世纪90年代BB机成为作弊工具,21世纪升级为微型耳机、作弊橡皮(内嵌显示屏)、无线电接收装置等高科技手段[12] - 2013年湖北钟祥高考集体舞弊案中,组织者使用伪装成橡皮擦的无线电设备接收场外答案[12] 反作弊技术体系构建 - 三道防线:金属探测门/手持探测器物理拦截、全频段无线电屏蔽设备、指纹/人脸识别系统[14] - 2022年多地考场部署AI智能巡考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算法实时捕捉异常行为(低头、频繁看手等)[14] 作弊效果与制度反思 - 2021年某省高考87名作弊考生中仅3人达二本线,84人落榜,显示作弊实际成功率极低[17] - 现行"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制度是作弊根源,2014年新高考改革推行"3+1+2"选科、"两依据一参考"等多元评价体系[18] 社会文化层面观察 - 作弊现象反映对成功的焦虑与规则的机会主义试探,技术对抗背后是人性对捷径的永恒渴望[21] - 需在社会层面建立诚信价值观,拓宽成才路径,如上海/浙江高校将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纳入录取评价[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