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速NOA
icon
搜索文档
高通在驾驶辅助行业演进中的角色
Canalys· 2025-04-29 12:04
ADAS技术发展与市场渗透 - L2级高速NOA与城市NOA加速渗透,推动域控方案替代前视一体机方案,并提升中高算力SoC需求,2025年中国市场L2级及以上功能渗透率预计达62%,高速NOA与城市NOA分别达10.8%和9.9% [1] - 2027–2028年城市NOA增速将反超高速NOA,市场结构快速演变重塑SoC竞争格局,高通凭借Snapdragon Ride平台连续两年位列中国ADAS SoC领导力矩阵"冠军阵营" [1] 主机厂策略与SoC需求 - 主机厂将中高阶ADAS功能下放至10-20万元主力车型,比亚迪、吉利、奇瑞等采取跨平台驾驶辅助方案排布策略,实现功能差异化配置 [3][4][5][6] - ADAS功能标配化并向中低端车型扩散,对SoC平台化能力、算法复用效率及端到端交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主机厂产品迭代节奏加快 [7][8][12] - 主机厂对SoC厂商工具链完整度、FAE服务响应能力及算法支持强度评估标准更严苛 [10] 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优势 - 平台覆盖万元级到旗舰车型需求,骁龙8650在IPS和DDR带宽占用等性能表现突出,能效优于竞品 [14] - 算法适配与交付效率优势:模块化架构设计缩短算法验证周期约40%,某新势力品牌项目从定点到量产仅6个月 [15] - 开发工具链与生态完整性:支持多操作系统并行开发,优化BEV、Occupancy等本土算法适配 [17] - 本地化与定制化能力:通过"平台通用+模块可调"思路支持主机厂打造差异化量产方案 [18] 燃油车智能化趋势 - 燃油车成为驾驶辅助新增点,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近60%,但燃油车仍保持800万辆左右市场体量,合资品牌及吉利、奇瑞推进"油车智能化"路径 [21][22][23] - Snapdragon Ride平台被动散热机制适配燃油车有限散热条件,简化系统集成并控制成本 [27] E/E架构集中化与跨域融合 - 20万元以上车型采用舱/驾双域控制器架构,10–20万元区间加速推进舱泊一体等融合方案,零跑落地ADAS+座舱双骁龙SoC的One-box方案 [29] - 行业向"One-chip"演进,高通推进从"One-box"到"One-chip"技术演进,依托统一工具链降低跨平台开发复杂度 [31][33] 中国主机厂出海与全球化支持 - 中国主机厂出海需求升级,高通通过本地化赋能、可扩展软硬件平台及生态整合提供支持,例如与德赛西威合作加速ADAS全球化部署 [34][36][37][38] - 高通全球FAE团队及供应链协同能力助力中国主机厂快速响应海外市场需求 [40]
一个智驾泊车霸主的消亡史
雷峰网· 2025-03-11 18:48
文章核心观点 - 纵目科技从行业风向标走向消亡,是技术失先、高管失和、成本失控的范例,在客户策略、技术路线决策、项目交付、成本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错失发展机遇和收购关键期,最终在行业竞争中倒下 [1][2] 为何连丢两大客户 - 2021 - 2023年公司与多家车企建立业务合作,获多个项目定点,曾是“量产能力最强”的本土Tier1 [4] - 创业初期唐锐技术敏锐度好,能识别人才,2017 - 2020年乔梦龙制定市场战略使公司业务高速发展,但唐锐后续推翻承诺干预销售策略埋下失败伏笔 [8][9] - 2021 - 2023年赛力斯收入从2.35亿元降至1.27亿元,下滑46%,因唐锐犹豫及华为入局,赛力斯投入华为怀抱 [9] - 2021年公司在“选比亚迪还是小米”上有分歧,唐锐决定与小米合作 [10][11] - 2023年乔梦龙因唐锐认为其拥兵自重而离职 [12] - 2023年10月理想将公司踢出供应商名单,可能因公司有意放弃或理想对公司内部高管变动不放心 [13][14] - 2021年后外部融资环境恶化,失去大客户使公司现金流不稳定 [15] 技术水平为何停在2022年 - 2021年初唐锐提出进军中阶智能驾驶,后因烧钱和准备上市放弃,经高管施压又重启,但芯片选型有分歧,最终开发计划停止 [17][18] - 2021年底行泊一体方案再被提起,2022年春节后唐锐再次否定,推迟高速NOA开发节点,堵死上升通道 [19][20] - 唐锐与多位高管失和,如与王凡在组织调整、充电机器人商业模式等方面有分歧,王凡离职后核心员工离开,技术能力断档 [21][23][25] - 2024年初蒋伟平离职,徐一梁接任CTO,其建体系和管理能力受质疑,CTO角色更迭冲击技术前瞻性和量产进度 [26] 项目交付的怪象 - 公司与头部央企合作的自主代客泊车项目交付拖沓,2022年8月勉强完成性能优化,2023年7月需再测,五年才结尾款,亏损大,原因是产品定义超前 [28] - 公司与兵工企业合作三代产品,APA 7.0结果不佳,J3泊车方案交付后被兵工企业以白盒形式买下给其他供应商,2024年预计50款车型定点实际仅交付4、5款 [29][30] - 2024年9月底公司给兵工企业项目量产备货时摄像头脱落,排查后工资发不出 [30] - 公司项目经理频繁变动,影响车企印象,部分项目经理设置不合理 [31] 失控的成本管理:如何花光20多个亿 - 公司完成9轮融资超22亿元,2021 - 2023年营收增长但净亏损累计达15.86亿,2023年毛利率才转正至3.5% [33] - 公司在泊车后装、智慧城市、无线充电等旁支业务亏损巨大,跨界投资超千万,无人小车项目三年研发资金超5亿 [34][35][36] - 公司为支撑分散业务大量招人,2023年员工达1200人,内部高管薪资高,人力冗余成本高昂 [37][38] - 公司定位Tier1需把控成本,但销售负责人推动的轻资产合作未成功 [38][39] - 2023年公司投入300人拓展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业务,2024年推出蚕丛机器人,投入超1.5亿元,但成本高、功能开发有问题、应用场景回本难 [40][41][44] 错失收购的关键期,倒在春天前 - 2024年下半年公司寻求收购,先后找华勤技术、麦格纳、四维图新等,因唐锐认为四维图新开价与业务估值差距大而错失时机 [46] - 公司联席CEO张爽找到均胜智行,双方拟成立公司,但对接小组8名高管拿88万保供款后离职,双方各执一词成“罗生门” [47][48][49] - 科技巨头和车企挤压下第三方智能驾驶供应商生存艰难,头部效应明显,2025年春天实力强的供应商或逢凶化吉,公司却倒下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