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主代客泊车
icon
搜索文档
车辆那些高大上的名词是什么意思?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23 15:48
底盘控制名词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ABS中文名为"防抱死制动系统"。在紧急制动的时候,如果四个轮子全部被制动系统锁死,那么车轮就会由滚动变成滑动,这时候车辆很容易发生侧滑 或跑偏。 而ABS系统不会对轮子完全锁死,会以每秒60—120次的频率对车辆进行"点制动",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防止车轮锁死,使汽车在制动状态下仍能转向, 保证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防止产生侧滑和跑偏。 需要说明的是,要利用好ABS系统,需要在制动时全力踩下制动踏板,此时会感觉制动踏板有振动,这种现象完全正常,说明ABS系统工作正常,请不 要人为尝试点刹,不要降低踩踏的力度,这样会造成更大的危险。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 EBD中文名"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作用是车辆在制动时,车载电脑会根据车辆每个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不同,对每个车轮施加不同的制动力,从而保 证车辆的稳定性。 如左侧车轮处于湿滑路面,而右侧接触的是干燥路面,左右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不同,如果对四个轮子施加相同的制动力,就容易产生打滑、倾斜和侧 翻等现象。而配有EBD系统的车辆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现在的EBD一般与ABS整合在一起。 紧急制动辅助系统(BA/EBA/BAS ...
一个智驾泊车霸主的消亡史
雷峰网· 2025-03-11 18:48
文章核心观点 - 纵目科技从行业风向标走向消亡,是技术失先、高管失和、成本失控的范例,在客户策略、技术路线决策、项目交付、成本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错失发展机遇和收购关键期,最终在行业竞争中倒下 [1][2] 为何连丢两大客户 - 2021 - 2023年公司与多家车企建立业务合作,获多个项目定点,曾是“量产能力最强”的本土Tier1 [4] - 创业初期唐锐技术敏锐度好,能识别人才,2017 - 2020年乔梦龙制定市场战略使公司业务高速发展,但唐锐后续推翻承诺干预销售策略埋下失败伏笔 [8][9] - 2021 - 2023年赛力斯收入从2.35亿元降至1.27亿元,下滑46%,因唐锐犹豫及华为入局,赛力斯投入华为怀抱 [9] - 2021年公司在“选比亚迪还是小米”上有分歧,唐锐决定与小米合作 [10][11] - 2023年乔梦龙因唐锐认为其拥兵自重而离职 [12] - 2023年10月理想将公司踢出供应商名单,可能因公司有意放弃或理想对公司内部高管变动不放心 [13][14] - 2021年后外部融资环境恶化,失去大客户使公司现金流不稳定 [15] 技术水平为何停在2022年 - 2021年初唐锐提出进军中阶智能驾驶,后因烧钱和准备上市放弃,经高管施压又重启,但芯片选型有分歧,最终开发计划停止 [17][18] - 2021年底行泊一体方案再被提起,2022年春节后唐锐再次否定,推迟高速NOA开发节点,堵死上升通道 [19][20] - 唐锐与多位高管失和,如与王凡在组织调整、充电机器人商业模式等方面有分歧,王凡离职后核心员工离开,技术能力断档 [21][23][25] - 2024年初蒋伟平离职,徐一梁接任CTO,其建体系和管理能力受质疑,CTO角色更迭冲击技术前瞻性和量产进度 [26] 项目交付的怪象 - 公司与头部央企合作的自主代客泊车项目交付拖沓,2022年8月勉强完成性能优化,2023年7月需再测,五年才结尾款,亏损大,原因是产品定义超前 [28] - 公司与兵工企业合作三代产品,APA 7.0结果不佳,J3泊车方案交付后被兵工企业以白盒形式买下给其他供应商,2024年预计50款车型定点实际仅交付4、5款 [29][30] - 2024年9月底公司给兵工企业项目量产备货时摄像头脱落,排查后工资发不出 [30] - 公司项目经理频繁变动,影响车企印象,部分项目经理设置不合理 [31] 失控的成本管理:如何花光20多个亿 - 公司完成9轮融资超22亿元,2021 - 2023年营收增长但净亏损累计达15.86亿,2023年毛利率才转正至3.5% [33] - 公司在泊车后装、智慧城市、无线充电等旁支业务亏损巨大,跨界投资超千万,无人小车项目三年研发资金超5亿 [34][35][36] - 公司为支撑分散业务大量招人,2023年员工达1200人,内部高管薪资高,人力冗余成本高昂 [37][38] - 公司定位Tier1需把控成本,但销售负责人推动的轻资产合作未成功 [38][39] - 2023年公司投入300人拓展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业务,2024年推出蚕丛机器人,投入超1.5亿元,但成本高、功能开发有问题、应用场景回本难 [40][41][44] 错失收购的关键期,倒在春天前 - 2024年下半年公司寻求收购,先后找华勤技术、麦格纳、四维图新等,因唐锐认为四维图新开价与业务估值差距大而错失时机 [46] - 公司联席CEO张爽找到均胜智行,双方拟成立公司,但对接小组8名高管拿88万保供款后离职,双方各执一词成“罗生门” [47][48][49] - 科技巨头和车企挤压下第三方智能驾驶供应商生存艰难,头部效应明显,2025年春天实力强的供应商或逢凶化吉,公司却倒下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