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黑救护车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病人转运如何用好“救护车”?
新华网· 2025-07-14 12:00
非急救转运行业现状 - 非急救转运服务存在供不应求现象,患者家属被迫选择设备简陋、坐地起价的"黑救护车"[1] - "黑救护车"存在收取天价转运费、缺少医疗照护设备等问题,近期多起事件曝光引发社会关注[2] - 长途运送患者属于社会营运还是救护车管理范畴定性尚不明确,导致监管存在空白[2] 监管挑战与进展 - "黑救护车"位于卫健、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的监管"交界处",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2] - 多部门已开始密切沟通信息、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形成监管合力[3] - 卫健部门鼓励各地探索医疗照护转运服务模式,有效增加服务供给[4] 现有服务模式 - 政府设立非急救转运服务站模式,如北京由"999"调度,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统一派车[5] - 政府面向社会招募车组模式,如江苏昆山在120急救平台中加入非急救转运模块[5] - 社会力量参与模式,如上海"962130"热线由交运直属单位承担,广东湖北成立专业服务公司[6] 行业发展规划 - 国家卫健委将建立健全医疗照护转运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服务定位、工作条件等标准[6] - 计划申请统一特服号码,鼓励各方力量参与,规范服务内容及价格[6] 服务选择建议 - 查资质:确认车辆具有交通运输部门许可和卫健部门备案,防止个人承包脱离监管[7] - 看硬件:根据病人情况确认设备配置,中重症需配备氧气瓶、呼吸机等专业设备[7] - 核人员:重症转运需至少一名持证医护人员,查验执业证书和急救培训资质[7] - 明费用:提前了解市场价,签订书面协议防止口头约定低价后续加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