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急救医疗转运

搜索文档
为非急救医疗转运铺好路(大健康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06:46
院前医疗急救与非急救医疗转运 - 院前医疗急救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财政保障体系成熟,全国统一呼叫号码120,由急救指挥中心统一调派[7] - 非急救医疗转运多数市场化运营,无全国统一呼叫号码和服务规范,由不同体制公司承接,可跨省市服务[7] - 两类服务本质差异:院前急救必须派车救治,非急救转运需先评估收费且为预约性服务[7] "黑救护车"乱象特征 - 低成本改装车辆,冒充正规救护车外观,未经审批盘踞医院周边揽客[8] - 随车医疗设备简陋或失效,途中加价现象普遍(如陕西案例中途加价400元,广东3公里收费1800元)[6][8] - 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延误救治风险高,监管涉及卫健、公安等多部门但职责不清[8][10] 供需失衡与监管挑战 - 北京30%-40%急救呼叫量实为非急救需求,但法规禁止急救资源用于非急救转运[10] - 非急救转运企业审批分散在交通、工商等多部门,缺乏法律明确界定营运性质[10] - 患者家属价格敏感易选择低价服务,忽视医疗安全导致权益受损[9] 行业模式探索进展 - 北京整合120/999体系,120专攻急救,999转向非急救转运和航空医疗[12] - 全国现有三种模式:120分设专线(如天津962120)、社会化运营(南京/无锡)、政府调度平台(湖南12320)[13] - 国家卫健委2023年方案要求重点城市试点统一呼叫调度,分类管理急救/非急救需求[15] 政策与行业规范建议 - 需国家层面制定非急救转运法规,明确车辆/人员/设备标准及收费原则[15][16] -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医疗机构搭建平台引入社会力量[15] - 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卫健牵头打击"黑救护车"并建立动态考核体系[16]
病人转运如何用好“救护车”?
新华网· 2025-07-14 12:00
非急救转运行业现状 - 非急救转运服务存在供不应求现象,患者家属被迫选择设备简陋、坐地起价的"黑救护车"[1] - "黑救护车"存在收取天价转运费、缺少医疗照护设备等问题,近期多起事件曝光引发社会关注[2] - 长途运送患者属于社会营运还是救护车管理范畴定性尚不明确,导致监管存在空白[2] 监管挑战与进展 - "黑救护车"位于卫健、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的监管"交界处",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2] - 多部门已开始密切沟通信息、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形成监管合力[3] - 卫健部门鼓励各地探索医疗照护转运服务模式,有效增加服务供给[4] 现有服务模式 - 政府设立非急救转运服务站模式,如北京由"999"调度,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统一派车[5] - 政府面向社会招募车组模式,如江苏昆山在120急救平台中加入非急救转运模块[5] - 社会力量参与模式,如上海"962130"热线由交运直属单位承担,广东湖北成立专业服务公司[6] 行业发展规划 - 国家卫健委将建立健全医疗照护转运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服务定位、工作条件等标准[6] - 计划申请统一特服号码,鼓励各方力量参与,规范服务内容及价格[6] 服务选择建议 - 查资质:确认车辆具有交通运输部门许可和卫健部门备案,防止个人承包脱离监管[7] - 看硬件:根据病人情况确认设备配置,中重症需配备氧气瓶、呼吸机等专业设备[7] - 核人员:重症转运需至少一名持证医护人员,查验执业证书和急救培训资质[7] - 明费用:提前了解市场价,签订书面协议防止口头约定低价后续加价[7]
医生帮联系救护车被投诉,800公里2.8万合理吗?
虎嗅· 2025-06-17 22:01
事件概述 - 江西某三甲公立医院医生联系的民营救护车转运危重患儿800公里至上海,收费28000元且无明细发票[1][2] - 家属投诉后医院解释称本院救护车不能出省且无法承运携带呼吸机、ECMO设备的病人[3][5] - 南昌紧急救援中心证实同类转运费用约11000元,但无法承运ECMO患者[12] 危重患者转运行业现状 - 临床常见转运距离:300公里内首选救护车,600公里以上首选高铁,300-600公里视情况评估[8] - 长途救护车转运风险高:司机状态、路况颠簸、设备稳定性等因素影响成功率[9] - 广妇儿1998-2024年累计完成4.2万例院际转运,2022年后完成20例ECMO转运[7][22][31] 转运费用构成 - 北京跨省转运标准为25元/公里含全流程费用[11] - 南昌标准为3公里20元+超100公里部分2.5元/公里[12] - ECMO设备开机费2.5-7万元/次,耗材成本单次超1.3万元[15][17] - 随车ECMO团队需增加1名医生,人力成本显著提升[18][23] 民营救护车主导长途转运原因 - 120急救车受《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限制不得用于非急救服务[28] - 急救车实行属地化管理,跨省需多方协调[29] - 近10省市已出台非急救转运政策,鼓励设立专线(如徐州952120)[35][36] - 民营机构可按市场需求自主定价,公立机构收费受政府调控[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