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换脸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独家对话“水哥”王昱珩遭换脸带货,AI乱象如何解?
南方都市报· 2025-06-13 14:53
AI换脸技术现状与影响 - AI换脸技术极大降低创作门槛,激发网友对热门歌曲、影视剧的二次创作热情,提升文艺作品热度[1] - AI换脸滥用已成为违法侵权重灾区,涉及诈骗、盗版短剧、色情视频等多领域[1] - 2023年全红婵、董宇辉、孙俪等多位公众人物发声打假AI生成的带货视频[1] - 带货视频通过AI换脸、拟声、剪裁拼接制造名人推荐假象,某儿童保健食品销量达90多万,儿童书籍销量超10万[5][7] 侵权案例与维权困境 - 王昱珩遭遇商家擅自利用AI生成其带货视频,消费者信以为真[2][5] - 正常代言费用达数十万至数百万,但AI侵权赔偿仅一两万,违法成本低[9] - 取证困难,侵权方采用"躲猫猫"策略反复上架视频[9] - AI换脸侵权案件数量显著增加,涉及肖像权、名誉权、著作权等多方面[10] 技术挑战与监管难点 - AI换脸技术迭代迅速,人类识别高质量伪造视频准确率仅约20%[11] - 使用门槛低,普通用户只需上传图像即可生成换脸视频[11] - 检测技术滞后于开源技术的衍生迭代速度[12] - 现行法律未专门针对AI换脸技术进行规范,存在模糊地带[13] - 缺乏统一赔偿标准,维权成本远高于违法成本[15] 解决方案与行业建议 - 建议出台专门针对AI换脸等新技术的法律法规[16] - 完善赔偿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增加震慑力[17] - 平台可内置AI换脸检测机制,阻止问题视频发布[18] - 技术开发方可加入"数字水印"便于溯源[18] - 建议采用区块链技术为内容生成不可篡改存证记录[18] 公众应对策略 - 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众法律意识[19] - 提升辨别能力,观察视频生物特征等细节[20] - 遇到可疑信息先暂停传播,寻找可靠来源[20] - 减少在公开平台发布清晰人脸照片,降低被伪造风险[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