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技术

搜索文档
独家对话“水哥”王昱珩遭换脸带货,AI乱象如何解?
南方都市报· 2025-06-13 14:53
AI换脸技术现状与影响 - AI换脸技术极大降低创作门槛,激发网友对热门歌曲、影视剧的二次创作热情,提升文艺作品热度[1] - AI换脸滥用已成为违法侵权重灾区,涉及诈骗、盗版短剧、色情视频等多领域[1] - 2023年全红婵、董宇辉、孙俪等多位公众人物发声打假AI生成的带货视频[1] - 带货视频通过AI换脸、拟声、剪裁拼接制造名人推荐假象,某儿童保健食品销量达90多万,儿童书籍销量超10万[5][7] 侵权案例与维权困境 - 王昱珩遭遇商家擅自利用AI生成其带货视频,消费者信以为真[2][5] - 正常代言费用达数十万至数百万,但AI侵权赔偿仅一两万,违法成本低[9] - 取证困难,侵权方采用"躲猫猫"策略反复上架视频[9] - AI换脸侵权案件数量显著增加,涉及肖像权、名誉权、著作权等多方面[10] 技术挑战与监管难点 - AI换脸技术迭代迅速,人类识别高质量伪造视频准确率仅约20%[11] - 使用门槛低,普通用户只需上传图像即可生成换脸视频[11] - 检测技术滞后于开源技术的衍生迭代速度[12] - 现行法律未专门针对AI换脸技术进行规范,存在模糊地带[13] - 缺乏统一赔偿标准,维权成本远高于违法成本[15] 解决方案与行业建议 - 建议出台专门针对AI换脸等新技术的法律法规[16] - 完善赔偿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增加震慑力[17] - 平台可内置AI换脸检测机制,阻止问题视频发布[18] - 技术开发方可加入"数字水印"便于溯源[18] - 建议采用区块链技术为内容生成不可篡改存证记录[18] 公众应对策略 - 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众法律意识[19] - 提升辨别能力,观察视频生物特征等细节[20] - 遇到可疑信息先暂停传播,寻找可靠来源[20] - 减少在公开平台发布清晰人脸照片,降低被伪造风险[20]
不断深耕行业 做专业领域研究者 不断探索未知 做创意表达传播者
南方都市报· 2025-05-17 07:13
职业发展路径 - 从财经记者转型为金融科技课题研究员,并拓展至视频编导、出镜主播、大型传播活动策划等多重身份,职业路径呈现高度多元化[2] - 7年内主笔编制15份数字金融领域研究报告,研究能力覆盖数据采集(300万条网络数据)、问卷调查(近万份)等专业方法[3][6] - 2025年出版首本研究报告《广州市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3-2024)》,并在行业交流会上进行专业解读,标志专家型记者身份确立[6] 数字金融研究 - 通过装上百个金融类App进行长期监测,建立互联网金融产品数据库,熟悉用户协议、隐私条款等细节,形成近百个测评维度体系[3] - 完成近50篇测评调查报道,涉及高利贷套路、超利率违规、互联网保险套路、财商课话术等细分领域,采用政策研读+卧底调查+专家访谈的复合研究方法[5] - 2023年通过卧底调查揭露"非法代理维权"黑产运作模式,报告持续被行业引用,推动治理改进[4][5] 新兴领域研究 - 开辟老龄化与老年数字生活研究课题,4年发布6份报告,策划反诈主题展览吸引87岁老人持续学习,建立"老年人需求模拟"研究群[7] - 2024年启动"AI新治向"课题,跟踪电商平台AI假图治理、AI生成色情内容风险、高校论文滥用等前沿议题,形成技术风险快速响应机制[8] - 建立每日科技播客学习习惯,持续更新AI商业应用、前沿理论等知识体系[8] 视频内容创作 - 2019年创立《南都金融实验室》栏目,疫情期间独立完成居家视频制作,后续开发《两只金钱豹》《湾区100》等系列栏目[9] - 《湾区100》栏目通过"8亿只鸡/年""1/10茶叶消费量"等数据化叙事解读大湾区发展,覆盖深中通道、广交会等重大主题[10] - 2025年推出AI辅助制作的《AI又整啥?》栏目,采用AI虚拟主播+真人互动的形式科普技术风险[10] 行业影响 - 数字金融研究从监督治理延伸至行业共建,参与制定小微金融健康发展、金融科技趋势等宏观报告[6] - 老年数字生活研究推动线下反诈公益活动,形成"调研-科普-展览"的完整服务链[7] - 视频内容实现从财经报道到数据叙事的创新突破,单条视频最高传播量达百万级[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