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率检测

搜索文档
降AI率,咋比写论文还难
新京报· 2025-06-17 08:08
新京报记者 李聪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赵琳 毕业论文写完那天,王子依进行第一次AIGC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比例,以下简称AI率)检测。结果给了她重重一击:论文被系统判定70%为AI生成。 过去两年,湖北大学、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将毕业论文的AI率纳入毕业答辩流程,并设置比率红线。 但许多学生发现,AI率检测结果并不稳定:不同平台差别大,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写得越规范、用词越准确,AI率反而越高。有人引用公式、法条、经 典文章被判"AI生成",有人连致谢也被标红。 一边是学生想尽办法"降AI率""向AI证明自己不是AI"才能参与答辩。模糊的判定标准下,还催生出一条隐秘的灰色产业链。 另一边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感知和把握AI"介入"。查还是不查、用还是不用、在哪个阶段使用算"作弊"?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答案。 这一学术监管难题,正在困扰全球教育系统。AI率检测似乎在帮助识别"人"与"机器"的边界,但已有不少教师开始反思,当论文写作正好落入AI最擅长的 范围时,当前的考核,是否已经悖离了教育的初衷? 降AI率,比写论文还难? 直到答辩前一周,王子依仍深陷AI率的困扰。 她就读于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 ...
2025届毕业生已经和AI合体
经济观察报· 2025-05-27 21:15
AI工具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应用现状 - 多位毕业生在论文写作中使用AI工具进行文献整理、语言翻译、搭建文章框架、概念搜索、文本处理、论文降重、语言润色等 [1][3] - 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王芝使用AI生成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并修改,认为AI效果优于自己写作且节省时间 [2] - 北京重点高校研究生琦琦使用AI生成1500字研究综述补充盲审意见 [2] - 西南地区本科毕业生徐子翔预估毕业论文含AI量25%,借助AI发散思维并提炼内容 [3] 高校对AI工具使用的监管措施 - 复旦大学禁止在关键环节使用AI工具,包括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论文结构设计等 [2] - 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要求论文AI生成内容比例不超过20%-40%,部分高校区分人文社科与理工医科比例 [5] - 杭州师范大学计划明年全面检测本科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比例 [5] - 西南地区某院校要求本科毕业论文AI率不高于30% [14] AI工具对学术能力的影响与争议 -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董晨宇认为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强调阅读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基本功的重要性 [7] - 西南地区经管系教师张雪依指出学生需具备扎实研究能力才能判断AI分析结论的合理性 [7] - 北京高校社会学研究生刘予在10万字论文中自评贡献7分,AI辅助翻译文献但需警惕错误 [8] - 刘予强调使用AI需拆解问题并细化要求才能获得有效反馈 [9] AI与学术共存的未来方向 - 董晨宇认为AI率检测技术不成熟,AIGC检测是学术界的应激式自我保护 [11] - 大学课堂逐步引入AI技术,如数字音频广告课程允许AI生成音乐,部分课程推荐AI收集数据 [12] - 教师张雪依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用AI寻找灵感,但需应对AI作弊问题 [12][13] - 张雪依建议减少项目评审对形式的关注,转向核心内容评估 [13]
学者三年田野调查被判AI代笔,论文AI率检测如何避免“误伤”?
央广网· 2025-05-18 08:57
AI生成论文检测现状 - AI工具已能生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学术论文,引发学术界和教育界广泛讨论 [1] - 部分高校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需检测AIGC工具使用情况,AI生成率过高可能影响毕业资格 [1] - 检测系统存在误判现象,原创内容被标注为AI生成,导致学生需反复修改并支付额外检测费用 [4][6] AI检测技术问题 - 同一论文在不同时间检测结果差异显著,AI检测率从10.37%升至27.54% [4] - AI检测工具对古籍文献引用和排比句等表述易产生误判 [6] - 技术专家指出AI检测准确率约80%,但无法完全避免误判,尤其面对新领域数据时 [7] 高校政策与行业建议 - 教育部门尚未出台统一论文AI检测规定,高校政策制定总体审慎 [8] - 专家建议避免强制AIGC检测,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并培养创新思维 [8] - 未来学术评价或转向人机协同能力,短期内仍以传统标准为主 [9] 检测平台争议 - 平台计费方式不合理,空格和标点符号计入字数导致费用增加 [4] - 大学定制版与大学生版系统不互通,学生需重复支付检测费用 [4] - 黑猫投诉显示不合理收费和误判问题非个案,包括已发表论文也被误标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