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通识课

搜索文档
开学第一课换成了 AI,通识课今秋正式走进课堂
36氪· 2025-08-27 14:43
政策推进与实施范围 - 2025年秋季学期起人工智能通识课首次大规模进入中国中小学和高校课表 部分地区明确为必修课 标志着AI教育从倡议走向制度化[1] - 北京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每学年至少八课时 可独立设课或与信息技术等学科融合实施[3] - 杭州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市域内部分学校率先推进人工智能课程 每学年不少于十课时 同步发布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1][3] - 昆明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约1400所中小学覆盖183万名学生系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每学年至少八课时[4] - 上海自2024年秋季起在四年级和七年级开展试点 天津在四年级和八年级启动试点 均按学段安排课时[2][4] - 教育部要求2025年30%学校先行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2030年前实现全国全覆盖[2][11] 课程设计与特色 - 北京采用分层递进设计:小学阶段侧重体验与兴趣启蒙 初中阶段强化认知与理解 高中阶段聚焦项目实践与创新应用[3] - 杭州突出地方产业与文化结合 作为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重要基地 课程融入区域发展特征[3] - 课程形式存在差异:北京和昆明采取独立设课与学科融合并行模式 杭州强调本土化探索[6] - 伦理教育被广泛纳入课程设计 北京在高中设置伦理模块 杭州在教师培训中强调价值导向 昆明引入社会责任教育[8] 资源与实施机制 - 北京建设京娃智能系统和AI教育应用超市 为各校提供统一数字资源与实验工具[3] - 昆明推出种子教师计划 通过培训骨干教师带动更多教师进入AI教学领域 并推动校企合作引入资源与真实案例[4] - 统一资源平台成为标配 旨在减轻学校自主开发压力[8] - 各地普遍设定明确课时底线 确保课程有固定位置和基本保障[8] 挑战与实施难点 - 师资配备是突出难题 人工智能跨学科更新快要求高 现有教师大多缺乏相关背景[9] - 课程质量存在挑战 融合路径容易出现包装式整合 传统课程贴AI标签却无实质变化[9] - 地方特色融入需警惕噱头化 若仅成为展示标签而未与学生成长结合 可能削弱教育价值[10] - 政策与执行存在落差 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 课程评价机制未形成 资源共享平台处于建设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