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 Native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AI 研发提效进行到哪儿,谁来守住质量底线?
AI前线· 2025-08-31 13:33
AI工具在研发流程中的应用现状 - AI工具已深度融入研发全流程 覆盖需求调研 PRD评审 技术设计 测试及CI/CD等环节 渗透率接近100% [9] - 代码生成效率显著提升 如Figma设计稿还原代码从1-2天缩短至几分钟 [9] - 开发者30%时间用于编码 70%时间用于沟通与流程 AI在需求设计 任务拆解等环节作用突出 [11] AI提效的量化表现与质量影响 - 开发岗位效率提升约30% 测试岗位提效25% 运维岗位提升25% 主要体现在代码编写 评审和DevOps场景 [18] - AI生成代码规范性优于人工 附带详细注释 接口和函数层面遵循统一规范 [13] - 单测Agent使80%场景能覆盖传统自测环节 代码评审AI辅助可检查命名 格式规范并生成PR总结 [14] 技术演进与阶段划分 - AI应用经历三阶段:IDE插件辅助编程→Cursor为代表的氛围编程1.0→CLI模式氛围编程2.0 [5][6] - Vibe Coding概念推动CLI模式发展 门槛更高但用户群体更广 定制自由度提升 [6] - 研发范式遵循EPCC流程:探索 计划 编码 提交 需分环节让AI协助 [7] 落地挑战与成本问题 - 算力和token消耗导致高成本 如用户花200美元实际消耗上万美元算力 [24] - 效果难以量化 不同用户对Claude Code和Copilot等工具感受差异明显 [25] - 管理层认知存在两极分化:传统方式推动研发或过度乐观认为AI能取代研发人员 [25] 架构与协作模式变革 - 研发组织向AI中心化转变 MCP协议应用形成AOA(AI Oriented Architecture)新架构范式 [28] - 岗位左移(测试向开发靠拢 开发向产品靠拢)和职级上移(高级岗位比例提高) [27] - 交互方式从图形化UI转向LUI(Language User Interface) 未来可能发展为"无边界体验" [27] 人机协作与责任边界 - AI不会替代工具团队 研发流程未被打破 但加速各角色效率 人需承担更高层次决策 [10] - AI对人的要求更高 工程师需对AI生成代码负最终责任 要求更强理解和把控能力 [8][9] - 初级开发者可能无法完全理解AI生成代码 出现问题时依赖AI修复反而导致反噬 [19] 未来发展方向 - AI需从"高级工程师"向"架构师"演进 具备系统理解能力和自我进化能力 [31] - 可穿戴设备普及可能解决AI缺乏感知能力问题 实现研发流程真正闭环 [32] - 领域知识库建设需结合向量数据库和Agentic RAG技术 不同业务差异显著 [36] 业务场景实践 - 电商中台团队通过领域知识库接入AI大脑 在0~1场景和老项目迭代中表现超预期 [22] - 企业UI生成需提供高质量内部语料训练 否则结果只能停留在通用层面 [34] - 全栈开发在AI辅助下更易实现 程序员可通过解释模式和TODO项补齐能力短板 [35]
拆解 AI 陪伴:有效的主动性才是关键内核
Founder Park· 2025-08-12 11:04
AI陪伴行业分析 核心观点 - AI技术首次使产品具备"主体性",从而可能建立与用户的"新关系",这是AI Native产品的核心[5] - "陪伴"需求可分解为三类关系:向下关系(被需要)、向上关系(被给予)、平层关系(被接住),构成多面体需求结构[6][7][9][10] - 有效主动性是AI陪伴产品的技术内核,需具备持续观察、主动交互、高质量闭环等能力,形成"关系"延伸资产[11][12] 行业现状 - 大厂普遍布局陪伴类AI产品,但行业存在概念模糊问题,资本和创业者面临方向性挑战[4][5] - 日本市场已出现Lovot、Moflin等陪伴机器人产品,成为行业研究样本[5] 产品能力要求 - 向下关系产品需强化"被需要"属性,建立单向价值循环[6] - 向上关系产品需解决信任维系难题,避免用户产生被索取感[7] - 平层关系产品需构建双向动态交互系统,实现情感层面的"接住"能力[9][10] 技术突破方向 - 从被动工具转向具备有效主动性的系统,需突破适时交互、方式适配、结果正向等技术难点[12] - 需建立用户深度理解模型,支撑关系的持续演进[11][12] 商业模式思考 - 向下关系商业模式最顺承,不易破坏用户体验[6] - 向上关系需谨慎设计付费机制,避免损害信任基础[7] - 平层关系产品开发难度最大,但用户LTV提升空间显著[10][12] 行业争议 - 陪伴作为独立赛道的成立性存疑,可能被重新定位[13] - 产品能力要求极高,存在商业可行性挑战[13]
AI 产品经理们的挑战:在「审美」之前,都是技术问题
Founder Park· 2025-07-31 11:01
AI Native产品的用户体验挑战 -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成功依赖用户体验设计,而AI Native产品的用户体验已成为技术问题而非单纯审美问题[3] - AI产品面临用户需求与价值交付的双重「失控」,用户无法通过自然语言精准驾驭AI能力[3] - 当前AI产品体验瓶颈本质是技术问题,需模型技术与产品工程协同突破市场临界点[4] AI产品设计的两大技术路径 - Andrej Karpathy提出「上下文工程」,强调系统化管理指令、历史记忆等输入信息,优化AI决策基础[7] - Sean Grove主张「规范化编程」,通过结构化文档定义目标,解决人类意图表达不清的核心问题[7] - 两种方案均超越传统提示词工程,试图绕过人类模糊性缺陷[8] AI产品的未来进化方向 - 解决方案需依赖AI而非人类,AI需具备主动理解、预判用户意图的能力[10][11] - 「宽输入」终极目标为多模态感知+生活流捕捉,形成input-output闭环实现自进化[11] - Karpathy与Grove的工作实质是为AI构建弥补人类缺陷的机制,推动AI与混沌现实协作[12] AI时代产品经理的能力转型 - 产品经理需优先理解「模性」,技术审美成为产品审美的前提条件[13] - AI产品设计逻辑从「人适应AI」转向「AI适应人」,技术能力决定用户体验上限[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