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inancial Fraud
icon
搜索文档
ATFX:你的银行APP是真的吗?当心假冒贵金属投资APP骗空你的钱包
搜狐财经· 2025-10-29 05:35
文章核心观点 - 随着移动支付普及,假冒金融机构APP的骗局层出不穷,诈骗分子通过仿冒银行、券商APP窃取用户信息和资金 [1] 常见诈骗手法 - 发送含有钓鱼链接的诈骗短信,冒充银行、券商等机构,以账户升级、礼品领取等名义诱导点击 [4] - 诱导下载高仿APP,这些APP图标、界面与正版极其相似,普通用户难以分辨 [4] - 骗取账户信息和短信验证码,通过虚假的登录认证、身份验证等环节套取敏感信息 [4] - 通过虚假投资产品转移资金,诱导用户购买根本不存在的贵金属理财产品 [4] 假冒APP特征 - 无法在官方应用商店搜索到,只能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链接安装 [7] - 界面粗糙,存在拼写错误、排版混乱等问题 [7] - 索要过多手机权限,如要求开启无障碍服务等敏感权限 [7] - 要求向个人账户转账,而非对公账户 [7] 真实案例 - 张先生收到假冒银行短信,称账户需要升级,点击链接下载APP后输入银行卡号、密码和验证码,一小时后账户内10万元资金被转走 [6] 防护措施 - 仅从官方应用商店下载金融APP,不点击任何短信、邮件中的链接下载软件 [7] - 下载前核对开发者信息,确认是金融机构官方开发 [7] - 安装手机安全软件,定期查杀病毒,及时发现恶意程序 [7] - 开启账户双重验证,即使密码泄露,犯罪分子也难以登录 [7] - 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官方客服 [7] - 谨慎授权APP权限,不授予与功能无关的权限 [7] - 养成安全手机使用习惯,对任何索要账户密码、验证码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6] - 正规金融机构绝不会通过短信链接要求客户下载APP,也不会索要短信验证码 [6]
Wells Fargo customer lost $4,400 just hours after depositing a check — and a legal loophole nearly left her in the lurch
Yahoo Finance· 2025-10-21 06:00
事件概述 - 一名Wells Fargo客户因回复可疑短信并拨打短信中提供的客服号码,导致账户被诈骗4400美元 [2][3] - 银行声称客户本人进行了交易并拒绝退款,事件涉及Regulation E法律盲区,可能使银行免除责任 [2][4] 监管框架与银行责任 - 根据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规定,Regulation E保护通过电子转账遭受欺诈的美国消费者,要求金融机构在及时报告后迅速调查并在确定错误后一个工作日内纠正 [1] - 但若客户被诱导授权将资金转给诈骗者,银行通常不再承担赔偿责任 [1] - 全国消费者法律中心高级律师指出,金融机构普遍在此类情况下不赔偿消费者,而是竭力让消费者承担责任 [4] 行业风险与诉讼趋势 - Wells Fargo近年面临多起欺诈性电汇转账受害者的集体诉讼 [4] - 其他银行的客户也成为类似诈骗的目标 [4] - 联邦贸易委员会报告去年消费者欺诈损失达125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5% [6] - 诈骗类型从投资骗局到冒充诈骗,短信是仅次于电子邮件和电话的第三大常见联系手段 [6] 消费者保护建议 - 联邦调查局建议切勿点击未经请求的电子邮件或短信中的链接或下载附件,如需联系金融机构应自行查找号码而非使用对方提供的联系方式 [8] - 建议在账户上启用双因素/多因素认证以增加防线 [8] - 消费者报告建议切勿向任何主动索要信息的组织透露个人信息,应自行使用独立查找到的联系号码回电以核实请求合法性 [9] - 建议仅使用信用卡或PayPal等具有反欺诈机制的成熟支付服务,否则资金被盗后可能几乎无法追回 [10] - 进行电汇时应谨慎,确保确切知晓收款人身份 [10] - 消息中的奇怪格式、拼写和语法错误可能是诈骗的危险信号 [11] - 全球金融欺诈预防平台DataVisor建议一旦陷入诈骗应立即报告,并审查其他账户是否有可疑活动,同时保留所有关于诈骗案件的通信记录 [12]
NUTX FINAL DEADLINE ALERT: Nutex Health (NUTX) Securities Suit Alleges Fraud and Financial Misstatements-- Hagens Berman
Globenewswire· 2025-10-20 23:02
法律诉讼核心指控 - 公司面临集体诉讼,被指控与第三方计费公司HaloMD合谋提交不符合资格的保险索赔,以人为提升财务业绩[1] - 诉讼指控公司系统性地利用保险仲裁程序,提交数千份可疑索赔以获取超额报销,这些仲裁驱动的收入是公司财报核心但缺乏长期可行性[2] - 诉讼还指控公司歪曲其解决内部控制缺陷的进展,错误地将股权薪酬义务分类为权益而非负债,从而扭曲了财务状况[5] 做空报告与市场反应 - 活跃做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发布报告,指控HaloMD实施“欺诈计划”从保险公司转移数百万美元资金,并引用了Anthem和Blue Cross Blue Shield附属公司提起的诉讼[3] - Blue Orca警告公司对仲裁退款的依赖构成重大风险,可能导致股价跌至仙股水平,报告发布后公司股价下跌超过10%[4] - 公司宣布延迟提交10-Q表格,理由是“非现金会计调整”,次日股价暴跌16.39%,收于92.91美元[6] 财务重述与审计问题 - 公司审计委员会确定某些先前财务报表需要重述,发现与医院开发相关的义务被错误分类[7] - 公司虽对仲裁实践进行了概述,但被指未能直接回应做空报告的核心指控,仅强调自己未在针对HaloMD的诉讼中被点名[8] 投资者影响与法律调查 - 集体诉讼旨在为在指控的虚假陈述期间(2024年8月8日至2025年8月14日)购买公司证券的投资者挽回损失[2][9] - 律师事务所Hagens Berman正在调查相关指控,重点审查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基于可疑仲裁策略以及财务报告是否误导投资者[10]
AI isn't the solution to financial fraud — it actually might be the biggest problem
MarketWatch· 2025-10-14 23:25
文章核心观点 - 专家曾乐观预测人工智能将成为打击金融欺诈的“银弹” [1] - 预期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类智能以识别并阻止诈骗行为 [1] - 预期人工智能可消除人为错误带来的额外风险层 [1]
Bankrupt exchange FTX’s native token surges mysteriously
Yahoo Finance· 2025-09-19 04:22
FTT代币近期价格表现 - FTT代币在过去24小时内价格上涨超过17%,交易价格约为0.93美元[1] - 价格在9月18日最高触及1.13美元,随后回落,过去七天交易区间为0.78美元至1.06美元[5] - 当前价格较2021年9月创下的历史高点84.18美元下跌近99%[5] FTX交易所历史背景 - FTX曾是全球最大交易所之一,提供期货、杠杆代币和场外交易服务[2] - 2022年11月因流动性危机和客户资金滥用问题,于11月10日冻结提款,并于次日与130家关联公司申请第11章破产保护[2] - 前首席执行官Sam Bankman-Fried于2024年3月因策划美国历史上最大金融欺诈案之一被判处25年监禁,并被责令没收140亿美元用于赔偿受害者[3][4] FTT代币当前交易特征 - 该代币目前没有任何实际效用[1] - 大部分交易量集中在币安、Toolbit、Pionex和Bitget等中心化交易所[1] - 尽管破产程序仍在进行且解锁代币重新进入流通,价格仍出现大幅波动[1]
[NUTX] ALERT: Kirby McInerney LLP Announces the Filing of a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on Behalf of Nutex Health Inc. Investors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8-26 04:19
集体诉讼事件 - 律所Kirby McInerney LLP代表在2024年8月8日至2025年8月14日期间购入Nutex Health Inc (NASDAQ: NUTX) 股票的投资者提起集体诉讼 [1] - 投资者需在2025年10月21日前申请担任首席原告 [1] 股价下跌触发因素 - 2025年7月22日Blue Orca Capital发布报告指控Nutex第三方争议解决供应商HaloMD通过欺诈保险公司手段为客户获取高额收益 报告得到三家主要保险公司对HaloMD提起诉讼的支持 [3] - 该消息导致Nutex股价从2025年7月21日的111.19美元/股下跌11.18美元至100.01美元/股 单日跌幅达10.05% [3] - 2025年8月14日公司宣布延迟向SEC提交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季度报告 理由涉及与在建及新建医院股票薪酬义务处理相关的非现金会计调整 [4] - 此次延迟申报导致股价下跌18.22美元至92.91美元/股 跌幅达16.39% [4] 诉讼指控内容 - 指控公司通过HaloMD进行协同欺诈计划从保险公司获取不当收益 导致该部分收入不可持续 [5] - 公司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补救程度及能力存在虚假陈述 [5] - 公司未能有效处理股票薪酬义务 错误将其计算为权益而非负债 [5] - 上述问题增加公司无法按时向SEC提交财务报告的风险 导致业务及财务前景被高估 [5]
Nutex Health (NUTX) Securities Suit Alleges Fraud and Financial Misstatements – Hagens Berman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8-26 01:38
核心诉讼指控 - 公司及合作伙伴HaloMD涉嫌通过协调欺诈计划向保险公司提交大量不符合条件的索赔并虚假证明其合法性 从而推动公司报告收入 [2] - 该计划被指控为欺诈性 导致投资者损失数百万美元 据称相关收入不可持续且对投资者构成误导 [1][2] - 诉讼旨在为在2024年8月8日至2025年8月14日期间购买公司证券的投资者追回损失 [2][7] 做空报告影响 - 激进做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于2025年7月22日发布报告 指控HaloMD的成功源于“协调一致的欺诈计划 从保险公司窃取数百万美元” [3] - 报告引用三起由Anthem和Blue Cross Blue Shield实体对HaloMD提起的诉讼 指控其“向仲裁系统倾倒了数千项其明知不符合条件的索赔” [3] - 报告发布后 公司股价下跌超过10% [3] 财务报告问题 - 公司被指控夸大了其在补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弱点方面取得的进展 [4] - 公司被指控不当核算某些基于股票的补偿义务 将其计算为权益而非负债 [4] - 2025年8月14日 公司宣布延迟提交10-Q表格 理由是与基于股票的补偿义务处理相关的“非现金会计调整” [5] 股价与市场反应 - 在延迟提交10-Q且未能反驳做空报告指控后 公司股价于2025年8月15日再次暴跌16.39% 下跌18.22美元 收于每股92.91美元 [5] - 做空报告警告 若没有仲裁系统提供的“不可持续的高报销率” 公司股价可能“回归至仙股状态” [3] 公司承认与重述 - 2025年8月21日 公司提交8-K表格 其审计委员会得出结论 认为某些先前的财务报表“应被重述” [6] - 原因是与“在建和爬坡期医院”相关的“非现金义务”被不当“视为权益而非负债” [6] - 公司在其8-K中仅提供了其仲裁过程的概括性描述 并未实质性反驳Blue Orca报告中的指控 仅指出其未在针对HaloMD的诉讼中被列为被告 [6]
JPMorgan pays $330M to settle Malaysian 1MDB fund scandal claims
New York Post· 2025-08-22 23:03
案件背景与性质 - 马来西亚政府投资基金1MDB在六年期间被挪用超过45亿美元资金[2][4] - 挪用操作自2009年开始 由商人刘特佐及其网络涉嫌从主权财富基金转移资金[4] - 被盗资金用于高端房地产购买 贵重艺术品 豪华游艇以及好莱坞电影《华尔街之狼》的制作融资[13] 摩根大通涉案细节 - 公司瑞士分行被指控处理8亿美元可疑转账 这些资金从1MDB基金流向虚假商业合作伙伴[1] - 公司处理了43笔可疑资金转账 总价值约2.14亿美元 且未对可疑活动进行适当审查[7] - 瑞士当局因公司2014年和2015年反洗钱保障不足处以370万美元罚款[6] 法律解决与赔偿 - 公司同意支付3.3亿美元解决所有法律纠纷 并将资金转移至马来西亚指定的资产回收计划[1][12] - 解决方案不包括承认不当行为或提出抗辩[9][12] - 公司声明已加强控制措施 并获得瑞士及其他地区监管机构的信任[8] 行业影响与其他机构 - 高盛承担最重大财务后果 在各个司法管辖区达成超过50亿美元的和解协议[14] - 高盛马来西亚子公司因违反联邦反贿赂法规而认罪[14] - 高盛高管因参与复杂欺诈案被判处监禁[14] 相关方处理情况 - 马来西亚前领导人纳吉布·拉扎克因丑闻相关多项指控被定罪 包括洗钱 权力滥用和违反信托责任[15] - 被当局认定为操作主谋的刘特佐继续逃避国际执法机构的追捕[15][16] - 瑞士法院去年判处两名运营虚假1MDB PetroSaudi项目的高管罪名成立 包括欺诈 刑事管理不善和洗钱[4]
2025年“理性投资 守护财富——5·15投资者保护在行动”专项活动:识破天上“馅饼” 避开脚下“陷阱”
搜狐财经· 2025-05-20 15:58
投资者保护宣传 - 中国银行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开展"理性投资 守护财富——5·15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专项教育宣传活动,旨在倡导理性投资文化,强化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1] 金融市场现状 - 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投资产品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投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但这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各种投资骗局层出不穷 [2] 常见投资陷阱 高息保本陷阱 - 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谎言,虚假包装高科技投资项目,承诺保本高收益,初期按时兑付本息,待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卷款潜逃 [3] - 投资者应谨记"高收益伴随高风险",警惕夸张收益宣传,正规理财产品会充分披露风险评级、费用、投资范围等信息,不会承诺保本保收益 [3] 专家内幕陷阱 - 不法分子伪装成投资专家,以"内幕消息""AI投资"等噱头设立钓鱼群,展示虚假高收益记录骗取信任后诱骗投资者购买特定产品并卷款消失 [4][6] - 投资者应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投资,查询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官网核实机构及产品信息 [6] 养老投资陷阱 - 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金融知识薄弱特点,虚构养老公寓等项目承诺"保本高回报",初期支付收益骗取信任后卷走本金 [7] - 老年人应选择银行等正规渠道,投资前与家人沟通评估风险,不轻信非正规机构宣传 [7] 防范措施 - 保持冷静理性,警惕"天花乱坠"宣传,凡不提示风险、不评估承受能力、不披露销售资质的产品多为骗局 [8] - 选择持牌金融机构产品,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机构及从业人员资质信息 [9] - 学习基础金融知识,了解投资收益来源于实体经济利润,不投不透明领域 [10]
洪九果品或涉财务造假三份财报尚未发布 邓洪九夫妇涉骗贷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长江商报· 2025-04-21 08:19
高管变动与法律问题 - 公司董事长邓洪九、董事彭何、董事江宗英、董事杨俊文、董事谭波、监事会主席余利霞等均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涉嫌骗取贷款及/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1][2] - 邓洪九与江宗英为夫妻关系,两人已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名单 [1][3] - 公司主要办公场所被公安机关限制人员出入,无法正常办公 [2] 财务与审计问题 - 公司未刊发2023年、2024年上半年和2024年财报 [1][8] - 核数师发现公司2023年新增供应商无历史交易记录,部分供应商注册资本低于预付款项余额,且社保参保人数为零 [6] - 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向供应商支付约34.2亿元预付款,截至2023年底预付款余额为44.7亿元 [6] - 2024年1月公司支付约15.2亿元预付款,当月仅收到4.05亿元回货 [6] - 核数师建议组建独立调查委员会验证预付款安排的商业合理性 [5] 公司背景与业绩 - 公司由邓洪九和江宗英于2002年创立,定位为多品牌鲜果集团,专注于水果全产业链运营 [3] - 2022年9月公司在港股上市,被称为"水果第一股",背后有阿里巴巴、北大荒、顺丰控股等资本支持 [3] - 公司收入从2019年的20.7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2.8亿元,年内利润从1.63亿元增长至2.92亿元 [3] - 2022年收入为150.81亿元,同比增长46.7%,年内利润为14.55亿元,同比增长397.38% [3] - 2023年上半年收入为85.38亿元,同比增长19.37%,期内利润为8.03亿元,同比下降6.51% [4] 行业惯例与解释 - 公司解释预付款项增长是由于行业惯例,需提前三至六个月支付以确保优质水果供应 [7] - 2023年第四季度预付款增长因业务扩张、春节销售高峰期及2024年经营计划需求 [7] - 公司控股股东江宗英质押2100万股H股,占其直接持股总数的约16.38%,作为退还相关款项的担保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