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研发造假

搜索文档
11张IPO罚单深度透视:“研发注水”三大手法曝光 “擦线达标”成突击造假“重灾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17:0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研发"注水",成为IPO核查的重要关键点。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监管层接连对拟IPO企业及中介机构下发监管警示、纪律处分、通 报批评等罚单,其中不少涉及拟 IPO 企业研发数据注水、研发相关内部制度缺陷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4月至今,就有11家企业因研发费用真实性、研发内控失效、研发数据会计处 理不规范等问题被罚,并牵涉到8家保荐机构及保代。其中,民生证券被罚项目最多,有三单IPO项目 都存在研发数据不规范。紧随其后的是申万宏源,有两单项目因研发问题被罚。 作为衡量企业科创属性和科研投入的重要指标,研发数据的"过度包装"不仅会损害投资人的权益,更会 扰乱IPO市场的生态。 这些企业究竟是如何在研发上"注水"的?市场各方又该怎样防范研发数据失真?企业如何规范研发活 动?这11个案例或能给出答案。 注水的"三种手法" 从申报上市地来看,这 11 家企业中,3 家拟在创业板上市、6 家拟在科创板上市、2 家拟在沪市主板上 市。 从造假手法上看,大体分为虚增研发人员、虚增研发费用、研发内控重大缺陷三类,其中还涉及到委外 研发费用、研发领料等核算不合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