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 - Asset Allocation

搜索文档
7月私募基金备案量创27个月新高!1298只产品环比增18%,量化策略占比近五成
搜狐财经· 2025-08-06 13:18
市场整体表现 - 7月份A股市场持续回暖带动私募证券基金备案爆发式增长 全市场完成备案私募基金达1298只 环比增长18% 创2025年以来单月备案量新高 同时刷新近27个月备案量纪录 [1] - 年内备案私募证券产品累计达6759只 同比增幅61 39% [1] 增长驱动因素 - 市场回暖推动私募基金备案激增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 A股市场持续走强提振投资者参与热情和信心 私募基金尤其是量化策略产品展现优异业绩表现 供给端持续优化头部机构及优质产品不断涌现 [3] 策略分布特征 - 股票策略占据主导地位 7月份备案量达887只 占比68 34% 环比增长24 58% 权益类资产仍是私募投资者核心配置选择 [4] - 多资产策略崛起明显 7月份备案量为162只 占比12 48% 环比增长5 88% 分散配置需求日益凸显 [4] -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保持稳健增长 凭借与股票市场的低相关性和收益弹性持续获得市场青睐 [4] 机构备案格局 - 百亿级机构备案活跃度领先 7月份48家百亿级私募机构完成备案 备案量排名前十二的机构均为百亿级私募 合计备案198只 [5] - 676家私募机构中备案量不少于10只的有13家 其中百亿级私募占12家 [5] 量化产品发展 - 7月备案量化私募产品620只 占比47 77% 环比增幅19 00% 年内备案量化产品3081只 占比45 58% 同比增幅77 68% [5] - 股票策略成为量化产品备案主力 7月备案股票策略量化产品478只 占量化产品总量77 10% 环比增幅26 79% [5]
优美利投资:多因子量化优选多类美好资产,追求长期可持续盈利 | 一图看懂私募
私募排排网· 2025-08-01 16:10
公司概况 - 优美利投资2014年4月在深圳成立,定位为多资产多策略私募基金管理人,核心团队具备投资研究+IT技术复合背景,采用"估值、动量、风险平价"三维决策模型捕捉超额收益机会 [2] - 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管理规模40+亿元,员工52人,量化投资模式,在10-100亿规模私募中产品收益均值位列量化私募近三年收益榜Top10 [2][5] - 发展历程:2014年成立,2016年自营资金达2亿,2017年登记为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2020年规模突破10亿,2023年超40亿,2024年布局海外市场 [6][8] 核心团队 - 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贺金龙拥有15年券商及私募经验,华南理工经济学学士+北理工硕士背景,擅长宏观量化指标应用及多策略模型研发 [10][12] - 投研团队具备多资产策略10年以上经验,采用"小组竞争+深度协同"机制,通过投研一体化平台动态优化组合 [11] 核心优势 - 多资产配置策略沉淀10年,代表产品连续8年正收益,历史年化收益超10% [13][14] - 数字化建设投入显著,拥有多项软著及专利技术 [15] - 聚焦中低波动策略,长周期显示复利韧性较强,客户持有体验良好 [16] 产品线 - **低波系列**:2018年6月成立,配置低波可转债、信用债及套利策略,采用多因子量化选债模型+TO交易增厚收益,最大个券持仓≤4% [17][18][21] - **中波系列**:代表产品"优美利金安长牛2号"2020年4月成立,股票多头策略为主 [19] - **复合对冲系列**:2022年8月成立,通过股票/ETF/转债组合与衍生品空头对冲,日均换手率超70%,灵活控制多空敞口降低波动 [21][22] 市场表现与荣誉 - 旗下产品"优美利赢胜价值1号"等6只产品业绩数据经托管复核(具体收益数据未披露) [24] - 2024年获长江证券"领航管理奖"及证券时报"卓越风控私募基金奖(三年期)" [25][26]
理财市场扩容!上半年5家理财子公司迎新掌门,多来自母行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12:10
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变动 - 上半年8家理财公司共12名高管履新,其中5家更换董事长(工银理财、建信理财、中银理财、交银理财、光大理财),4家为国有行子公司,1家为股份行子公司 [2][3] - 履新高管包括5名董事长、2名总裁/总经理(华夏理财严修远、浦银理财李桦)、3名副总裁/副总经理(建信理财杨晴翔、交银理财葛小玲、浦银理财陈红)及2名风控条线高管(民生理财庞恩富、王晓晨) [4][5] - 新任高管学历背景突出,均毕业于国内顶尖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 [4] 高管背景特征 - 12名高管中多数来自母行系统,例如建信理财齐建功(建设银行总行多部门)、中银理财黄党贵(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交银理财李豪(交通银行个金部)等,具备跨部门或核心业务经验 [5][7] - 部分高管来自母行兄弟单位,如工银理财吴茜曾任工银安盛人寿总裁,个别为内部提拔(民生理财庞恩富原任评审部总经理、交银理财葛小玲原任专户理财部总经理) [6] - 高管普遍具备复合型资历,例如齐建功经历建行6个部门轮岗、吴茜拥有工银安盛资管公司管理经验、李豪曾主导交通银行科技获奖项目 [7][8] 行业转型驱动因素 - 2025年上半年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创十年新高,居民存款向理财迁移趋势明显(住户存款增10.77万亿元) [9] -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达31.3万亿元(同比+9.7%),固收类产品占比提升2.4个百分点至主导地位,现金管理类占比下降2.3个百分点 [9] - 行业加速从单一资产依赖转向"固收+多元资产"配置,需高管具备跨资产协调能力以应对低利率、资产荒挑战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