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睡眠
搜索文档
那些夜榻上的“小事”
北京晚报· 2025-09-21 15:01
书籍核心内容 - 书籍《睡好的福分》由文学家王蒙与医师郭兮恒共同创作,融合文学哲学与临床医学视角探讨睡眠问题 [2] - 王蒙分享从少年失眠到老年善睡的个人经历,结合庄子“心斋”与孔子君子论等哲学智慧阐释“自愈式睡眠”机制 [2] - 郭兮恒基于40余年临床研究,分析睡眠生物节律与年龄、疾病、环境的关系,纠正认知偏差并提供解决方案 [2] 失眠的心理机制 - 失眠焦虑常源于感觉与事实的偏差,例如有患者自称“一夜没合眼”但脑电波监测显示实际睡眠时间为三小时 [3] - 焦虑失眠者处于“备战”状态,将偶尔睡浅或暂时不安过度解读为病症,形成越慌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3] - 主观性耳鸣或人格敏感可能加剧失眠,大脑像雷达般持续扫描工作疏漏与生活褶皱,即使虚惊也会在神经留下痕迹 [3] 睡眠结构与功能 - 睡眠由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构成,REM睡眠时大脑神经元活跃度接近清醒状态,负责记忆整理 [4] - 酒精会抑制REM睡眠,导致睡眠表面深沉但实际缺乏修复效果,醒后仍感疲惫 [4] - 儿童深睡眠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身高增长,REM睡眠则关系神经系统发育,REM不足可能影响大脑发育与行为 [5] 睡眠认知误区 - 成年人常误将做梦视为睡眠质量差,实则REM睡眠是大脑处理信息的重要阶段,梦是睡眠自然组成部分 [5] - 部分“失眠”实为“半睡眠”,身体已获得休息但因自我否认而加剧焦虑,应接纳“这样也挺好”的状态 [6] - 嗜睡症表现为白天不可控的困意,甚至在驾驶、上课时突然入睡,需及时就医而非简单归因于懒惰 [6] 睡眠哲学与调节 - 王蒙提倡“先睡心,后睡眼”的理念,源自南宋蔡元定《睡诀铭》,强调心理放松对入睡的重要性 [4] - 将睡眠视为任务会加剧紧张,建议以豁达心态对待睡眠,即使未睡好也可视为为次日酣睡积蓄力量 [7] - 睡眠是人类独有的福气,书中以“愿纸短眠长,诸位好梦”传递对失眠者的体谅与睡眠本身的珍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