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睡眠
icon
搜索文档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纯脂肪,同时提升肌肉含量?
GLP1减重宝典· 2025-11-11 18:37
科学减脂增肌的核心原则 - 维持每日300-500千卡的热量缺口最为合理,能有效燃烧脂肪并最大程度保留肌肉,减掉的主要是纯脂肪且降低反弹风险 [7] - 减脂目标设定为每月减3-4斤较为理想且不易反弹,在减脂同时需注重肌肉的保留甚至增长 [9] - 科学的减重理念是“三分练六分吃,一分睡”,睡眠起桥梁作用,能使饮食和运动效果最大化 [18] 饮食管理策略 - 根据推荐标准,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摄入1克蛋白质,以60公斤女性为例每日需60克高质量蛋白,相当于300克鸡胸肉或400克水产豆制品 [11] - 每餐摄入20-30克蛋白质即可满足合成需求,过量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鸡胸肉、鱼虾、豆类是优质蛋白来源 [11] - 对于运动量较大或有规律锻炼习惯的人群,蛋白质摄入可提高至每公斤体重1.2-1.5克 [15] 运动训练方案 - 仅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散步易导致肌肉流失,应结合每周2-3次、每次30-60分钟的力量训练以刺激肌肉增长 [13] - 新手力量训练可从基础动作开始,如四点支撑每组40秒、动态平板支撑每组6次,逐步过渡到深蹲硬拉等复合动作 [13] - 有氧运动建议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过量会分解肌肉,可安排在力量训练日的间隙进行 [14] 睡眠与综合管理 - 深度睡眠期间脂肪酶和生长激素最为活跃,对脂肪分解和肌肉生长至关重要 [16] - 建议晚上10:30左右入睡,早上7点自然醒,有助于脂肪分解和肌肉生长 [17] - 即使在专业指导下,每月能增加的肌肉量也仅为一斤多,因此减脂期间必须避免肌肉流失 [19]
那些夜榻上的“小事”
北京晚报· 2025-09-21 15:01
书籍核心内容 - 书籍《睡好的福分》由文学家王蒙与医师郭兮恒共同创作,融合文学哲学与临床医学视角探讨睡眠问题 [2] - 王蒙分享从少年失眠到老年善睡的个人经历,结合庄子“心斋”与孔子君子论等哲学智慧阐释“自愈式睡眠”机制 [2] - 郭兮恒基于40余年临床研究,分析睡眠生物节律与年龄、疾病、环境的关系,纠正认知偏差并提供解决方案 [2] 失眠的心理机制 - 失眠焦虑常源于感觉与事实的偏差,例如有患者自称“一夜没合眼”但脑电波监测显示实际睡眠时间为三小时 [3] - 焦虑失眠者处于“备战”状态,将偶尔睡浅或暂时不安过度解读为病症,形成越慌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3] - 主观性耳鸣或人格敏感可能加剧失眠,大脑像雷达般持续扫描工作疏漏与生活褶皱,即使虚惊也会在神经留下痕迹 [3] 睡眠结构与功能 - 睡眠由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构成,REM睡眠时大脑神经元活跃度接近清醒状态,负责记忆整理 [4] - 酒精会抑制REM睡眠,导致睡眠表面深沉但实际缺乏修复效果,醒后仍感疲惫 [4] - 儿童深睡眠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身高增长,REM睡眠则关系神经系统发育,REM不足可能影响大脑发育与行为 [5] 睡眠认知误区 - 成年人常误将做梦视为睡眠质量差,实则REM睡眠是大脑处理信息的重要阶段,梦是睡眠自然组成部分 [5] - 部分“失眠”实为“半睡眠”,身体已获得休息但因自我否认而加剧焦虑,应接纳“这样也挺好”的状态 [6] - 嗜睡症表现为白天不可控的困意,甚至在驾驶、上课时突然入睡,需及时就医而非简单归因于懒惰 [6] 睡眠哲学与调节 - 王蒙提倡“先睡心,后睡眼”的理念,源自南宋蔡元定《睡诀铭》,强调心理放松对入睡的重要性 [4] - 将睡眠视为任务会加剧紧张,建议以豁达心态对待睡眠,即使未睡好也可视为为次日酣睡积蓄力量 [7] - 睡眠是人类独有的福气,书中以“愿纸短眠长,诸位好梦”传递对失眠者的体谅与睡眠本身的珍视 [7]
不睡觉为什么会死?Nature论文揭示,答案在于线粒体
生物世界· 2025-08-20 12:43
睡眠行为的生物学起源 - 睡眠压力源自特定脑细胞中线粒体的ATP过剩 睡眠不仅是大脑的休憩 更是身体能量供应系统必不可少的维护过程[4] - 睡眠剥夺导致果蝇特定神经元(dFBN)中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和ATP合成相关蛋白质的基因显著上调 对能量代谢系统产生巨大冲击[6] - 线粒体动力学(分裂/融合)是调控神经元兴奋性和睡眠需求的关键开关 分裂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睡眠 融合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延长睡眠[6][9] 线粒体功能与睡眠机制 - 清醒时dFBN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ATP消耗减少 线粒体电子漏增加 导致神经元内ATP浓度升高[9] - 线粒体碎片化 线粒体-内质网接触点增加和线粒体自噬增强是对ATP过剩及潜在氧化压力的反应[9] - 人为解偶联电子传递链与ATP合成可降低睡眠需求 光控质子泵直接合成ATP则增加睡眠需求[9] 进化与代谢关联 - 有氧呼吸优化细胞内电子转移效率 释放前所未有的能量产出 为寒武纪大爆发和神经系统出现奠定基础[3] - 体型较小动物每克体重消耗更多氧气 睡眠时间更长且寿命更短 线粒体疾病患者常感极度疲劳和困倦[10] - 睡眠压力是需氧代谢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副产物 高效能量生产需付出额外维护成本 睡眠是关键维护期[11]
不睡觉为什么会死?哈工大研究发现,睡眠通过维持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稳态以保障生存
生物世界· 2025-07-07 11:17
睡眠剥夺致死机制研究 - 睡眠在所有动物物种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行为,长期睡眠剥夺(Pr-SD)会导致许多物种死亡,但哺乳动物中由睡眠剥夺诱导的致死性与睡眠稳态之间的核心分子基础仍不清楚[1] -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志强团队研究发现,睡眠可防止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的破坏以保障生存[2][3] - 过去研究已发现众多影响睡眠的因素,包括生物钟基因、神经回路、激酶信号通路和神经递质等,睡眠被认为是一种稳态系统,其核心分子基础应同时控制调节机制和主要功能[6] 睡眠剥夺研究方法 - 水上圆盘法(DOW)是一种研究睡眠剥夺的实验方法,通过将实验动物置于悬浮水面的圆盘上迫使其保持清醒,但该方法在大鼠和小鼠应用中存在局限性[10] - 研究团队在对大鼠进行DOW实验时观察到"不可逆转点"(PONE)状态,即使终止睡眠剥夺程序死亡也不可逆转,准确识别PONE状态有助于理解Pr-SD致死机制[11] 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关键作用 - 研究表明处于PONE状态的小鼠无法进入自然睡眠,且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出现显著紊乱,这种紊乱与PONE状态密切相关而非睡眠剥夺时间长度[13] - 大脑激酶或磷酸酶功能障碍会影响PONE状态发展并导致睡眠异常,每天80分钟恢复性睡眠可显著延缓认知衰退并恢复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14] - 研究结论表明睡眠对于维持大脑磷酸化蛋白质组稳态至关重要,其紊乱可能影响由长期睡眠剥夺引起的致死以及睡眠调节[14]
如何学会热爱睡眠?
虎嗅· 2025-05-06 20:00
文章核心观点 - 睡眠对身体健康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长期睡眠不足是比急性睡眠剥夺更阴险的健康杀手,与多种不良健康后果存在强大关联[5][6] - 社会普遍忽视睡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医疗等行业中,睡眠剥夺被容忍甚至助长,导致错误增多和严重后果[4][7] - 改善睡眠需要创造合适的条件并遵循科学建议,将睡眠视为一种提高身体和认知性能的“神奇药物”[9][21] 住院医师工作状态 - 住院医师工作强度极高,平均每周工作近120小时,经常连续工作超过30小时,导致严重的睡眠剥夺[1] - 作者曾经历连续工作超过60小时,并在驾车回家途中因极度疲劳而多次睡着,险些发生事故[1][2] - 极端工作模式被视为职业常态,作者曾强烈反对将最长工作时间从110多小时限制在80小时以内的提案[4] 睡眠不足的健康影响 - 急性睡眠剥夺可产生相当于酒后驾车的功能状态,睡眠不足的医务人员犯下的错误和造成的死亡更多[4] - 长期睡眠不足(平均每晚少于7小时)与对普通感冒易感性增加、死于心脏病发作等不良健康后果存在强大关联[5] - 睡眠不足会极大增加代谢功能障碍倾向,包括2型糖尿病,并严重破坏身体荷尔蒙平衡[5] - 良好睡眠对认知功能、记忆和情绪平衡至关重要,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年龄相关认知衰退有重要作用[6] 改善睡眠的建议 - 避免饮酒,酒精对睡眠质量的损害可能比任何其他可控因素都大[10] - 睡前3小时内不要进食,睡前2小时避免使用刺激性电子产品,睡前1小时避免引发焦虑或刺激的活动[11][12][13] - 保持睡眠环境凉爽(约18摄氏度)并完全黑暗,确保充足的睡眠机会(醒来前至少8-9小时)[15][16][17] - 固定起床时间且不偏离,即使周末也是如此,不要过度纠结于睡眠问题或追踪数据[18][19] - 对于无法入睡的情况,建议停止抗争并从事放松活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20][21] 作者观点的转变 - 作者从最初忽视睡眠重要性,经历多次健康问题后,转变为睡眠的狂热爱好者,认为睡眠是提高性能的物质[21] - 将睡眠视为一种对大脑、心脏和新陈代谢都有整体和局部益处的“神奇药物”,类似于运动[21] - 最终完全接受进化使睡眠成为不可商量的事情,并欣然接受其重要性[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