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WA + 支付
icon
搜索文档
21专访|清华田轩:稳定币热点交锋,价值锚与防风险如何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18:52
稳定币监管模式对比 - 香港《稳定币条例》采取统一监管和牌照控制模式,强调持牌运营与合规透明,允许市场参与者在明确规则下创新,并为多币种锚定和跨境流通提供灵活环境[3] - 美国《GENIUS法案》采用市场主导和联邦监管模式,侧重市场自律,要求稳定币必须以美元或高流动性美元资产为基础,试图维持美元金融霸权[3] - 香港模式在跨境协作上更注重国际互信合作以扩展使用场景,而美国模式更多聚焦国内市场整合与保护,附带严苛国际条件,这使得香港模式更能适应多边金融体系并促进市场多元化[4] 稳定币产业链主体分析 - 上游发币方如Circle(USDC),其优势在于合规性与储备资产透明度,但需警惕储备资产流动性风险,长期价值锚点在于储备安全与合规性[1][14] - 中游服务商如Chainalysis,凭借技术能力立足,但面临技术迭代被替代的挑战,长期价值锚点在于技术壁垒与效率[1][14] - 下游场景方如蚂蚁集团、京东科技,通过构建"RWA+支付"闭环释放商业潜力,但概念炒作可能催生估值泡沫,长期价值锚点在于用户粘性与生态扩展力[1][14] - 支付机构最可能主导稳定币产业链,因其具备资金流动和结算的核心能力、严格监管下的合规意识以及广泛的用户基础[8] 稳定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稳定币可能对传统股债市场流动性产生分流效应,但当前其市场规模较小(跨境资金净流入达330亿美元),短期分流效应有限,长期将推动金融资产配置多元化[8] - 稳定币的广泛使用可能加速资本流动,影响主权货币的发行与调控机制,并削弱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掌控力[5] - 互联网平台通过稳定币构建"RWA+支付"闭环生态,将现实世界资产与支付场景结合,具备支撑百亿级新增利润的潜力,并开辟资产代币化服务等新收入渠道[12][13] 投资产品创新与风险 - "代币化基金+稳定币"组合模式通过结合稳定币的流动性与代币化基金的收益属性,满足市场对"流动性+收益"的双重需求,并依托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收益分配,具备成为行业标配的潜力[14] - 稳定币挂钩的ETF可能因储备资产不稳定或交易量低而出现价格波动和流动性不足,证券化产品(如RWA)面临底层实物资产价值波动和信用风险,跨境套利则存在法规差异和汇率波动等风险[16] - 已获牌照的机构可持续优势有限,因技术迭代迅速和市场格局未固化,新进入者可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政策变化也可能削弱牌照优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