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

搜索文档
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新华社· 2025-06-17 21:12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多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千年飞天梦圆到首次太空行走再到空间建站的跨越式发展 [1] - 空间站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 [1] - 天和核心舱科学实验柜推动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领域取得国际突破进展 [1] 航天工程管理体系 - 采用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双线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总体技术、科研质量和条件建设 [2] - 通过"总体先行、各方参与、全局最优"理念整合14个大系统、百余家参研单位 [2] - 着陆场系统采用"螺丝钉"协作机制,形成规模达万人级别的系统工程协作网络 [2]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成功,标志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5] - 推动航天技术向生物制药、材料、能源、制造等领域转移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5] - 科学实验柜模型展示显示中国空间站具备国际领先的实验条件 [1] 国际合作与开放共享 - 中国空间站被定位为"国家名片",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理念 [3] - 已启动选拔训练巴基斯坦航天员项目,形成南南合作新模式 [3] - 航天测控通信网络升级可为全球航天活动提供测控资源支持 [3] 航天精神与文化传承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被总结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核心精神密码 [2] - 神舟十五号乘组4次出舱任务体现"感觉良好"的扎实训练成果 [2] - 航天工程管理强调技术创新、科学管理与团队协作的有机结合 [3]
零高度逃逸、7秒冲刺时速650公里,突破!空、地科研捷报频传
央视网· 2025-06-17 18:29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 - 梦舟载人飞船成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逃逸发动机点火后船塔组合体腾空而起 约20秒达到预定高度 返回舱与逃逸塔安全分离 降落伞展开 最终通过气囊缓冲着陆于预定区域 [1] - 此次试验是继1998年神舟飞船试验后27年来首次 标志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梦舟飞船系统承担逃逸与救生双职能 改变此前火箭与飞船分工模式 [3][6] - 新火箭推力与燃料规模提升 需应对更高爆炸风险 要求逃逸系统实现更快速度、更远距离 关键技术包括毫秒级时序控制、低空开伞稳定性、气动分离设计及数百吨推力逃逸发动机 [5] 高速磁悬浮技术 - 湖北东湖实验室实现1 1吨试验车在1000米距离内加速至650公里/小时 百公里加速不到1秒 创世界最高速度纪录 采用短距助推技术 测速定位精度达4毫米 [9][10] - 系统具备200米内制动至零的能力 电磁助推与精准控制技术可应用于民用场景 测试线成果已推广至其他科研装置 [11] 航天技术升级 - 新火箭研制将提供更大动力支持载人登月 相比长征二F火箭显著提升推力与燃料规模 [7] - 梦舟试验成功为载人登月奠定技术基础 体现航天精神 包括安全优先与四大特别能力(吃苦、战斗、攻关、奉献) [9]
“零高度逃逸试验的圆满成功,是梦舟载人飞船研制的重要里程碑”——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余抗
新华社· 2025-06-17 18:17
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 - 6月1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完成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这是继1998年神舟试验后时隔27年再度实施此类试验 [1] - 试验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实施 采用无整流罩设计 逃逸塔直接装在飞船上 实现技术升级换代 [1] - 逃逸系统是飞船独有功能 能在紧急故障时将返回舱带离危险区域 保障航天员安全 被称为"生命保护神" [1] 试验技术特点 - 零高度逃逸针对发射塔架紧急情况 具有过程紧凑、高度低、系统要求高的特点 与上升段最大动压逃逸形成互补 [2] - 试验不仅验证逃逸系统 还测试飞船结构、回收、电源推进等功能 为后续最大动压逃逸试验奠定基础 [2] - 首次应用固体变推姿控发动机逃逸弹道闭环控制技术 使载荷控制和落区范围更精准 [3] 梦舟飞船技术突破 - 采用模块化设计 最多可搭载7名航天员 整船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3] - 将逃逸功能整合为飞船自有功能 改变神舟飞船"火箭负责逃逸、飞船负责救生"的传统模式 由飞船系统全面负责逃逸与救生任务 [3]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承担逃逸抓总职能 系统集成度和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 [3] 试验准备与意义 - 研制团队开展空投试验、着陆着水试验、整船力学实验等专项验证 并按照正样发射标准检查每个环节 [5] - 试验成功是梦舟飞船研制重要里程碑 为2030年前载人登月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4] - 飞船未来将承担空间站应用发展与载人月球探测任务 成为核心载人飞行器 [4]
瞭望 | 天问二号叩响中国小行星探测之门
新华社· 2025-06-09 19:32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主要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1][2] - 任务设计周期长达10年,技术难度大且工程风险高 [1][2] - 2025年5月29日,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二号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4] 发射阶段技术挑战 - 速度要求:火箭分离速度需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千米,远超地球轨道载荷要求的每秒7.9千米 [6][7] - 精度要求:入轨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百万公里级差 [8] - 发射窗口:仅5月29日至31日连续3天,每天仅4分钟窗口期,需零窗口发射以节省燃料 [9] 火箭技术改进 - 采用长征三号乙火箭执行首次地球逃逸轨道发射,该火箭已完成108次发射,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火箭 [5] - 2020年实施运载能力与可靠性"双提升"工程后,长三乙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 [10] - 采用迭代制导技术和末速修正技术确保精确入轨,简化发射流程至3天共用一套程序 [10] - 测控系统进行全自动跟踪改造,借助AI算法提高跟踪性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11][12] - 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思路,实现年生产发射15发火箭的能力水平 [12] 探测器技术创新 - 创新性采用大面积圆形柔性太阳翼设计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13] - 配置11台科学设备进行光谱测量、光学成像等科学探测 [13] - 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未知的挑战 [16] - 创新采样方式包括触碰采样、悬停采样及附着采样 [16] 科学目标与价值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第5颗准卫星,在上百万个小天体中万里挑一,科学家对其起源众说纷纭 [16] - 主带彗星311P轨道位于主带小行星上,同时具备彗星喷发特征 [16] - 科学目标包括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物理参数、开展形貌与物质组成研究、进行样品实验室分析 [17]
十年星际征程,要闯哪些关?
科技日报· 2025-05-30 09:20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二号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1] - 天问二号是我国首次实施行星际取样返回任务,计划对小行星2016HO3开展伴飞探测和取样返回,并飞至小行星带对311P主带彗星开展科学探测 [1] - 任务以采集小行星样品并返回地球作为成功标志,整个飞行过程包含13个飞行阶段,设计任务周期10年左右 [1] 科学探测目标 - 2016HO3小行星是地球的"准卫星",公转周期与地球接近,可能保留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2] - 311P主带彗星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轨道特征,探测该彗星能促进对小天体物质组成、结构及演化机制的探索 [2] - 探测器携带11台科学载荷,将对相关天体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可能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 [2] 技术挑战 - 任务距离跨度大:2016HO3小行星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311P主带彗星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 [3] - 目标天体特性存在未知,2016HO3小行星的自转速度、表面状态等具体情况尚存不确定性 [3] - 小行星微重力环境下采样难度大,2016HO3平均直径约41米,几乎是零重力且高速自转 [3] - 探测器需在复杂条件下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设计了3种采样方式应对不确定因素 [3] 任务时间节点 - 预计2027年底返回舱将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 [4] - 主探测器将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科学探测 [4] 发射技术要求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分离速度需超过约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 [5] - 火箭入轨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带来百万公里级的误差 [5] - 采用迭代制导技术和末速修正技术确保入轨精度要求 [5]
深度关注 | 梦想的远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30 08:38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凌晨1时31分成功发射 设计任务周期约为十年 主要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 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1][3][4] - 任务包含13个飞行阶段 返回舱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 [8] - 探测器由主探测器和返回舱组成 配备了柔性太阳翼和多种天线以保障能源供应和远距离通讯 [8] 运载火箭技术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 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已提升至5.55吨 [5] - 火箭采用迭代制导和末速修正技术 确保探测器精准入轨 速度偏差不超过1米 [6] - 长三乙火箭是我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一型号长征火箭 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 技术创新与工程管理 - 测控系统进行了全自动跟踪改造 借助AI算法提高跟踪性能 [10] - 型号团队通过"双提升"工程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 发射周期从60天缩减至20天左右 发射队人数从300人降到100人左右 [5][7] - 建立了批量生产管理模式 实现流水线式柔性作业的运载火箭批生产 [7] 科学目标与意义 - 任务将对小行星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 有望在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11][12]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的7颗准卫星之一 直径约为40至100米 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 [12] - 主带彗星311P同时具有小行星轨道特征和彗星物理特征 这种特殊现象颇具研究价值 [13] 探测器配置 - 天问二号配置了11台科学载荷 包括相机类、光谱类、雷达类和空间环境类设备 [13] - 针对主带彗星所处的低温低光强环境 特别提升了太阳翼的发电效率 [8]
焦点访谈|两大光荣使命、12个飞行阶段 天问奔赴太空开启“追星”路
央视网· 2025-05-29 21:46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迈出新步伐 [1] - 任务周期约10年,包含对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和对主带彗星311P探测两大目标 [7][19] - 探测器配置11台科学设备,包括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等先进仪器 [23] 发射技术突破 - 采用最新版长征三号乙火箭,完成108次发射后可靠性及运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5] - 发射窗口仅4分钟,入轨速度需达每秒11.2公里,精度要求比普通高轨任务高一倍 [3] - 通过改进制导方法确保火箭在较大偏差情况下仍能满足高精度入轨要求 [3] 目标天体特性 - 小行星2016HO3直径仅50米,是地球"准卫星",轨道特殊且极为稀有 [7][9][13] - 主带彗星311P具有六条彗尾,形态奇特,可帮助研究小行星与彗星关联 [21] - 2016HO3可能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是研究天体演化的"活化石" [11] 任务技术挑战 - 需在微重力环境下实现1米级着陆精度,远超国外15米水平 [17] - 采样面临样品逃逸风险,需克服"小、快、怪"天体的不规则特性 [17] - 共包含13个飞行阶段,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动态工作模式 [15][17] 科学价值 - 有望揭示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及形成过程 [11] - 可解答主带彗星与小行星的演化关系问题 [21] - 通过光谱分析获取天体物质成分的详细信息 [23] 任务时间节点 - 返回舱计划于2027年底携带样本返回地球 [19] - 主探测器将继续飞往主带彗星311P执行后续探测 [19]
迎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院士专家宣讲科学家精神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17:08
科学家精神与科技创新 - 雷达专家贲德院士分享60多年科技攻关经历 从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到天基雷达 通过"原理研究-关键技术梳理-课题攻关"方法论实现技术突破 [1] - 中国电科十四所在雷达领域持续创新 使中国雷达具备更远、更细、更准的探测能力 技术难度呈阶梯式上升但均被攻克 [1] -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刘继忠阐释深空探测发展 我国已建立从"两弹一星"到探月的完整航天技术体系 关键技术突破依赖"拼搏攀登"精神 [2] 重点技术领域突破 - 天基雷达技术代表航天领域尖端成果 需解决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探测难题 研发过程体现持续迭代特征 [1] - 重型运载火箭工程支撑深空探测战略 天问三号任务将推动我国行星探测能力跃升 技术路线延续载人航天工程经验 [2] - 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取得突破 蔡蔚团队研发的驱动电机系统实现国产化替代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产业竞争力关键 [2] 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覆盖高校、产业园等多场景 通过战略科学家现身说法激发青年创新潜能 已形成跨区域联动传播效应 [1][2] - 创新方法论强调"敢想敢干"的实践哲学 典型案例显示技术突破需结合理论钻研与工程实践 研发周期普遍长达数十年 [1][2] - 科研机构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长春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平台促进产学研协同 加速核心技术人才梯队建设 [2]
航天人说我们的火箭打了10.9环 相当于从上海投篮命中北京篮筐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9:38
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任务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迈出新步伐 [1][2] - 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飞行约18分钟后成功入轨 [2] - 任务预计持续10年,计划2027年底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7] 任务技术特点 - 搭载11台科学载荷,旨在为小天体起源和演化研究带来突破性发现 [8] - 探测器入轨精度达10.9环,比预期更高,入轨速度要求每秒11.2公里 [4][6][21] - 火箭入轨偏差控制在每秒1米以内,相当于从上海投篮球命中北京篮筐的精度 [21] 长征三号乙火箭表现 - 本次是长征三号乙第109次发射任务,首次执行逃逸轨道发射 [14][16] - 火箭采用三级构型捆绑四个助推器,为高轨航天器发射主力运载工具 [14] - 研制团队花费两年时间优化设计,相关工作量是常规任务的3倍 [23] 探测目标科学价值 - 目标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轨道稳定,可作为研究太阳系演化的"活化石" [10] - 主带彗星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 [12] 任务挑战与准备 - 发射团队克服高密度发射压力,5月13日刚完成一次发射后立即投入本次任务 [18] - 火箭系统针对逃逸轨道任务重新设计轨道,但大部分系统保持成熟配置未做改动 [16] - 研制团队通过优化流程缩短发射周期,确保任务准时发射和准确入轨 [20]
新华鲜报|向小行星进发!天问二号开启“追星”之旅
新华社· 2025-05-29 02:39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 [1] - 任务设计周期10年左右,目标为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采样返回,随后探测主带彗星311P [1] - 天问二号是中国继探月、探火后的又一重要深空探索项目 [1] 科学目标与选星依据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保留太阳系早期原始信息,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1] - 主带彗星311P兼具彗星物质构成与小行星轨道特征,研究可填补太阳系小天体领域空白 [1]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长征三号乙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入轨精度要求极高 [2] - 探测器配备11台科学设备,包括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等 [2] - 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从2000千米外自主开展精准捕获与采样 [2] 任务实施计划 - 天问二号返回舱预计2027年底着陆地球完成回收 [2] - 主探测器将继续飞行至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 [2] 中国深空探测进展 - 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到天问二号小行星任务,中国航天持续拓展深空探索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