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车
搜索文档
“二轮比亚迪”将在日本上市,日媒惊呼:新的“黑船”来了
观察者网· 2025-11-04 17:16
雅迪进入日本市场 - 全球最大电动二轮车企业雅迪将于11月首次在日本上市电动二轮车PORTA 最终定价为21万7800日元(约合人民币10450元) 比本田等日本企业的同类产品便宜约30% [1] - 该车型属于日本规格分类中的“原付1类”轻便电动二轮车 额定输出功率在0.6kW以下 持普通汽车驾照即可驾驶 可通过家用插座充电 满电最大续航里程为60km [1] - 雅迪选择11月登陆日本市场 是因为日本计划从该月起实施更严格的二轮车尾气排放规定 标准与欧洲持平 日本各大厂商将于10月底停产现行车型 [3] 雅迪的全球战略与市场地位 - 在中国电动二轮车市场 雅迪在人民币5000元以下价格区间占较高份额 被称为“二轮的比亚迪” [4] - 雅迪目前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网络 以加强出口业务 [4] - 雅迪计划凭借价格优势进入日本市场 从而吸引因新规实施产生的置换需求 [4] 日本二轮车市场现状与挑战 - 日本国内二轮车销量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年销量超过300万辆 2024年降至约32万辆 仅为顶峰时的十分之一 [5] - 过去数十年间 本田、雅马哈发动机、铃木和川崎摩托四家日本公司在全球二轮车市场占据4成以上份额 [5] - 2024年全球二轮车新车销量为5990万辆 其中电动车型占比达到8.5% 预计到2035年电动化率将升至18.8% [5] 日本企业的电动化应对策略 - 本田计划到2030年投资5000亿日元用于二轮车电动化 计划在全球推出30款电动车型 力争年销量达到400万辆 相当于将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替换为电动车型 [7] - 本田二轮车业务统括部部长表示电动二轮车实现盈利还需要时间 当前策略是依靠汽油车盈利同时打磨电动化技术 [7] - 雅马哈发动机计划在2025-2027年间对现有车型进行电动化改造或引入其投资的美国电动二轮车 使约30%的二轮新车实现电动化 [7] 竞争格局与潜在影响 - 本田与雅马哈发动机已上市的同类“原付1类”电动轻便二轮车 最便宜车型售价也超过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4万元) 比汽油车高出10万日元左右 [3] - 面对电动化浪潮 日本企业被比作遭遇“黑船”来袭 雅迪的销量表现可能会对日本企业的电动化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1][7]
雅迪登陆日本,会成为“黑船”吗?
日经中文网· 2025-11-04 10:32
雅迪进入日本市场战略 - 全球最大电动二轮车企业雅迪集团控股将于11月首次在日本上市电动二轮车PORTA [2] - 产品售价定在21万日元区间(约合人民币1万元),比本田等日本企业的产品便宜约3成,主打价格优势 [2] - 车型属于日本规格的"原付1类",额定输出功率在0.6千瓦以下,持普通汽车驾照即可驾驶,满充后最大续航为60公里 [4] - 车身采用复古风格设计,意在吸引年轻群体,最终定价21万7800日元(约合人民币10450元) [4] - 选择11月登陆是因为日本计划从该月开始实施更严格的二轮车尾气排放规定,该商机促使雅迪主动出击尚处黎明期的日本电动二轮车市场 [5][8] 日本二轮车市场环境 - 全球二轮车市场上,以汽油车为核心,本田、雅马哈发动机、铃木和川崎摩托四家日本公司占据4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2][11] - 日本国内二轮车销量在1980年代前半期年销量超过300万辆,2024年降至约32万辆,仅为顶峰时的十分之一 [7] - 2024年全球二轮车新车销量为5990万辆,其中电动车型占比达到8.5%,预计到2035年电动化率将升至18.8% [12] - 本田与雅马哈发动机已上市的"原付1类"电动轻便二轮车,最便宜车型售价超过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4万元),比汽油车高出10万日元左右 [5] 雅迪公司竞争优势 - 雅迪2001年在中国创立,凭借低价优势在中国市场逐渐主导了电动二轮车市场,被称为"二轮业界的比亚迪" [9] - 公司优势在于自主研发和生产电池及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在中国电动二轮车市场5000元人民币以下价格区间占较高份额 [9] - 雅迪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销售网络,加快拓展海外业务的背景包括中国国内通货紧缩局面及市场低迷、二轮车生产过剩等因素 [9] 竞争对手电动化战略 - 本田计划到2030年投资5000亿日元用于二轮车电动化,目标在全球推出30款电动车型,年销量达到400万辆,相当于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 [15] - 雅马哈发动机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的3年内使二轮新车约3成实现电动化 [17] - 除雅迪外,其他新兴势力如印度Ola Electric Mobility、越南VinFast及台湾Gogoro也在崛起,续航超过100公里的产品接连问世 [14] - 日本企业目前策略是暂时依靠内燃机盈利,同时打磨电动化技术,因存在价格较高和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除中国外尚未真正普及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