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营销
搜索文档
严打私域直播“坑老”!市场监管总局:立案30件罚没956万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0-15 20:39
新法规实施与监管行动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0月15日正式实施 [1] - 市场监管总局同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整治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 [1] - 新法规完善了虚假宣传规制条款,强化了平台企业主体责任 [2] 全国性执法成果 - 全国已查办涉及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等违法案件4516件 [1] - 全国罚没金额达6876.91万元 [1] - 针对私域直播乱象立案30件(涉及6家平台、24家商家),累计罚没及拟罚没金额达956万元 [1] - 已责令3611家违法主体整改,涉及金额382.42万元 [1] 地方监管创新与成效 - 上海市立案89件,关闭12家涉嫌虚假宣传的保健品门店,罚没款超150万元 [2] - 河南省查处直播间虚假宣传案件76件,罚没486.57万元 [2] - 广东省立案516件、结案344宗,对2家私域直播平台立案调查,平台封禁违规视频5904条、处置违规直播1.1万场 [2] 私域直播乱象特征 - 部分商家利用私域直播“精准触达、封闭传播”的特点实施营销欺诈 [1] - 欺诈手段包括虚假“专家人设”、夸大产品功效、伪造产品资质等 [1] - 私域场景存在“监控难、取证难、追溯难”的监管挑战 [1] 未来监管方向 - 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聚焦民生领域,将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作为工作重点 [1] - 将以新法实施为契机,持续严厉打击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2]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六起通过保健品虚假宣传进行“内卷式”竞争典型案例
快讯· 2025-07-22 11:09
市场监管总局专项整治行动 - 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全国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打击"坑老""骗老"行为及"内卷式"竞争 [1] -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通过统筹谋划、靶向发力,及时处置问题线索,公布典型案例以形成震慑 [1] 典型案例分析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案例 - 李桧芳食品经营部通过签到打卡、集中授课等方式虚假宣传普通食品(大蒜油凝胶糖果等)具有降血糖、治疗冠心病等功效,被罚款10万元 [2] - 案件利用老年人情感需求诱导参与"会销",宣传普通食品具医疗功能,侵害老年人权益 [2] 江苏省张家港市案例 - 德积徳优迪斯超市通过视频宣传普通保健食品(蜂亿健蜂皇浆冻干粉胶囊)具治疗糖尿病、肝硬化等功效,被罚款20万元 [3] - 案件线索来自群众举报,凸显公众监督价值,执法中坚持"保健≠治疗"底线 [3] 上海市静安区案例 - 伦伦食品店以免费发放蔬菜吸引老年人,通过"互助交流会"虚假宣传预包装食品具治疗功能,被罚款20万元 [4] - 违法行为利用老年人健康需求心理,通过线下会议诱导购买高价商品 [4] 浙江省宁波市案例 - 宁波星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发放小礼品吸引老年人会议营销,夸大宣传食品添加剂(嘉香钙钙立达牌天门冬氨酸钙)具控血压血糖功效,被罚款20万元 [6] - 案件采用"靶向执法+源头管控+教育引导"三维监管模式破解"会销困局" [6] 北京市直播间案例 - 北京萱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直播中通过虚假弹幕(如"已瘦10斤")宣传普通果冻具减肥功效,被罚款10万元 [7][8] - 案件涉及直播刷屏编造用户评价,警示网络经营者需恪守宣传真实性 [8] 北京市石景山区案例 - 北京梧桐之家科技有限公司在直播中对普通食品(新五汁饮膏)宣传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对保健食品(七丹牌三七胶囊)宣传消除结节,滥用"最有效"等极限词,被罚款20万元 [9] - 案件揭露"伪科学营销"套路,强化保健食品非药物的消费警示 [9] 行业违规特征总结 - 主要手段包括会销、直播虚假互动、伪科学概念营销、滥用极限词等 [2][3][6][7][9] - 违规产品集中于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虚假宣称医疗功效(如降三高、治疗冠心病) [2][3][4][6][9] - 处罚金额集中在10万至20万元区间,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及第二十条 [2][3][4][6][7][9]
中新网评:保健品营销围猎老人 斩黑手须破“情感陷阱”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19:47
行业现状 - 虚假保健品行业通过赠送鸡蛋、大米等生活用品吸引老年人进群,逐步推销高价保健品[1] - 部分商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线下店铺陈列合规商品应对检查,暗室开展封闭式培训[1] - 线上直播间使用动态密码规避取证,并通过暗语替代敏感宣传进行洗脑推销[1] 商业模式 - 从免费赠品建立信任,到封闭式课堂重塑认知,再到制造生存恐慌推销高价保健品,形成完整精神控制闭环[1] - 利用老年人孤独感提供情感服务,将温情关怀转化为销售手段,比传统传销更具杀伤力[1] 社会影响 - 有老年人受骗金额达数十万元[1] - 该灰色产业链以合法外衣蚕食老年人钱袋[2] 解决方案 - 法律层面需升级监管工具箱,市场监管与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合作打击诈骗行为[3] - 社会层面需加强反诈宣传,子女应关注父母情感需求并帮助增强防范意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