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担保
搜索文档
山东农担“强村贷”:打造乡村振兴“冠县样板”,规模效益领跑全省
齐鲁晚报· 2025-10-11 15:24
项目规模与成效 - 累计为240多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2亿元,担保规模位居全省首位 [1] - 项目推动昔日的“薄弱村”蜕变为“致富村”,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1] - 通过“强村贷”支持的合作社已带动400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8万元 [13] 政策与机制创新 -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建立县乡村三级推进机制,精准疏通政策落地中的堵点、难点 [3] - 自2022年起,在全县18个乡镇开展“金融服务进企下乡”活动系列政策宣讲会500余场,覆盖各类市场主体13.5万余人次 [3] - 出台贴息贴费政策,创新推出“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延长还款期限”的定制化服务,将审批时间压缩至7个工作日内,还款期限最长延至5年 [5] 资金支持与产业转型 - 在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强村贷”150万元贷款支持樱桃大棚升级,年产量从5万斤提升至8万斤,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务工每月收入超4000元 [9] - 在冠县柳林镇,18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通过“强村贷”获得贷款1100万元,新增土地托管8000余亩,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10万元,其中6个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 [9] - 各村合作社推动经营模式由传统粮食种植向“果蔬栽培、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元业态转型 [7] 风险控制与资金管理 - 研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三级审核风险防控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严格落实资金闭环管理 [15] - 截至目前,冠县“强村贷”项目无不良贷款,业务质量位居全省领先水平 [15]
山东农担“强村贷”打造乡村振兴“冠县样板”,规模效益领跑全省
齐鲁晚报· 2025-09-29 16:02
项目规模与成效 - 累计为240多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2亿元,担保规模位居全省首位 [1] - 贷款资金推动村集体收入显著增长,例如田马园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柳林镇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10万元,其中6个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 [9] - 项目已带动400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8万元 [13] 政策与机制创新 - 建立县乡村三级推进机制,并组织专题会议疏通政策落地堵点 [3] - 自2022年起开展500余场政策宣讲会,覆盖各类市场主体13.5万余人次 [3] - 出台贴息贴费政策以降低融资成本,并创新提供审批时间压缩至7个工作日内、还款期限最长延至5年的定制化服务 [5] 资金应用与产业转型 - 贷款资金用于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如田马园村利用150万元贷款完成樱桃大棚升级,年产量从5万斤提升至8万斤 [9] - 推动经营模式向多元业态转型,柳林镇通过1100万元贷款新增土地托管8000余亩,采取全过程服务模式降低种植成本 [9] - 支持建设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例如后李赵庄村利用300万元贷款流转土地80余亩 [13] 风险控制与资金管理 - 制定《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强村贷”贷款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三级审核风险防控机制,明确各方责任 [15] - 严格落实资金闭环管理要求,确保贷款资金流向清晰、用途真实 [15] - 截至目前,项目无不良贷款,业务质量位居全省领先水平 [15] 社会效益与民生改善 - 村民通过“三金收益”模式获益,包括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金和入股分红股金 [11] - 村集体收入增加后投入民生改善,例如硬化道路3000米、安装路灯50盏、建设文化广场等 [13] - 项目使曾经的“薄弱村”、“空心村”焕发新颜,乡村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 [13][15]
全省首笔“设施农担贷”成功投放
辽宁日报· 2025-07-28 09:27
政策创新与金融产品 - 辽宁省推出首笔"设施农担贷"项目,金额300万元,用于支持丹东现代设施农业建设 [1] - 该产品由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联合农担公司及合作银行创设,提供担保增信和垫付贴息服务 [1] - 产品设计依托农业产业政策,具备项目可追溯、贴息规范、惠农直达三大优势 [1] 政银担协同机制 - 通过整合政府贴息政策、农担增信和银行资金,形成三方协同支农新模式 [2] - 首笔贷款落地过程中,农担公司联动政府部门及银行开展政策宣传、现场尽调和材料指导 [1] - 该模式为全省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经验 [2] 首单项目执行细节 - 首笔贷款受益方为丹东振安区鸿丰蛋鸡养殖厂,服务团队采用闭环管理确保高效落地 [1] - 农担公司丹东服务中心联合农业、财政等多部门主动对接客户需求,优化申报流程 [1] - 操作环节涵盖融资痛点诊断、贴息手续代办及银行协同尽调等全链条服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