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械
icon
搜索文档
估值通道与估值跃迁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5-06-15 10:20
估值体系构建 - 企业价值评估需建立在大量主观假设基础上,不同投资人认可的输入假设和逻辑存在差异,导致估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1] - 投资实践中需要构建契合自身投资风格的稳定自洽估值体系,以静态估值通道和动态估值跃迁为分析框架[2] 估值通道理论 - 稳态市场中公司估值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形成"估值通道",不同质地公司通道位置不同[3] - 长期来看"平庸价格买优秀公司"的理论回报显著高于"优秀价格买平庸公司",优质公司5年回报可达100% vs 平庸公司75%[3] - 极端市场下公司可能脱离现金流折现通道,进入终局回折或破产清算估值阶段[6] - 估值通道可作为衡量标尺,帮助识别市场偏好和预期差[8] 内生业务触发的估值跃迁 - 公司业务内生增速预期大幅调整会破坏原有估值通道约束,可能引发估值跃迁[9] - 价值预期调整引发的跃迁比业绩变化更剧烈,短短数月可能翻倍或腰斩[9] - 典型案例显示T1-T2阶段双击上涨吸引力大,T2-T3阶段可能面临估值向下跃迁拖累[10] - 港股创新药械2021年涨至终局回折价,2024年又跌至破产清算价,波动达5-10倍[11] 外部市场触发的估值跃迁 - 宏观市场整体上下行会投射到个股引发估值跃迁,与基本面变化无关[14] - 港股高耗公司2024Q3至今演绎"先暴跌+再修复"过山车行情,基本面变化远不如股价极端[14] - 每轮牛熊市都会出现大量基本面变化不大但估值剧烈跃迁的标的[15] - 创新药具有"前赌+后崩"特性,远端预期难锚定,估值波动更大[17] 港股创新药现状 - 优质公司普遍在2022年3-5月见底,平庸公司2024年中才见底回升[24] - 当前整体估值已不低,出现质地越差涨得越猛的反常现象,部分公司明显过度定价[24] - PD1双抗等产品价值跳升周期仍在,部分公司未来2-3年仍具备20%-30%年增长潜力[23] 港股创新械现状 - 心脑血管植介入公司展现强劲产业竞争力,2024年增长近40%,2025-2027年有望保持30%年增长[29] - 当前港股高耗整体仍普遍低估,相比结构性偏贵的创新药更具吸引力[29] - 优秀标的估值仍处下区间,随着业绩改善有望跳回上区间[41] 美股biotech现状 - 入胞生物疗法领域美国仍占主导地位,技术平台型公司估值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34] - 部分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甚至净现金价值,技术逻辑向商业逻辑收缩[34] - 已完成临床验证的技术平台公司存在"低预期估值投新技术大空间"机会[35] - CGT领域过去1年承受巨大压力,部分公司跌至下轨之下[43]
投资“现在不认但未来不得不认”的生物医药资产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5-03-11 10:57
投资策略 - 青侨基金采用偏左侧逆向的长线成长风格,重点布局尚未得到市场广泛关注或存在非共识的生物医药资产 [1] - 核心策略是寻找"现在市场不认但未来不得不认"的标的,关键在于辨别未来价值必然被市场认可的潜力 [1] - 逆向投资需关注两类机会:内生价值爆发成长或市场定价严重低估 [2] 市场定价与估值逻辑 - 资本定价模型显示预期收益与风险正相关,但微观层面存在定价偏差,可能产生"低风险+高收益"或"高风险+低收益"标的 [3] - 港股医药资产存在独特优势,兼具价值高速跳升与严重低估特性,例如创新药产品从临床前到海外上市价值可能从1-2亿跃升至200-300亿元 [5][6] - 2024年港股创新械和硬核壁垒标的出现极端低估,部分标的估值跌至破产清算价(0.3-0.4倍公允值) [6] 行业动态与案例 - 创新高耗企业具备科技、消费、制造三重属性,预计未来10年行业增速显著高于医药平均水平 [9] - 高耗集采政策优化后,效率龙头企业净利率降幅有限,竞争格局改善,例如港股骨科龙头2024年核心产品净利增长超50% [7] - 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BD)在2023-2024年爆发性增长,但未来可能回调,需谨慎对待依赖海外BD预期的药企 [9] 投资方法论 - 通过局部穿透研究形成清晰未来判断,强调聚焦高概率+高赔率标的,容忍低调仓频次和集中持仓 [8] - 需警惕"左倾冒进"(过早对抗趋势)和"右倾投降"(研究不足导致跟风),解决方法是深化研究和简化决策逻辑 [11][13][16] - 美股生科投资案例显示,市场风格突变时放弃确定性原则会导致亏损,例如2020-2021年配置技术故事标的后遭遇暴跌 [15] 标的筛选标准 - 优质成长高耗企业若年增长13%-15%,估值跌至0.3-0.4倍公允值,回归估值通道下轨即可实现可观回报 [6] - 创新药产品在2期临床后若显示全球大药前景,30亿估值买入后3-4年公允价值可能跳升至100亿元以上 [6] - 植介入高耗因品牌效应、转换成本和学习曲线锁定,具备稳态高净利率特征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