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购物
搜索文档
杨国福回应“豆芽一斤28元”;南航通报安全员参加体能测试猝死;马斯克最新预测:五年后传统手机和APP将消失丨邦早报
创业邦· 2025-11-03 08:11
杨国福麻辣香锅定价争议 - 杨国福麻辣香锅上线后,其绿豆芽售价高达28.8元一斤,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 [2] - 杨国福客服回应称全国门店售价不统一,定价涉及各店成本问题,公司未对全国店面进行统一价格要求 [2] 理想汽车MEGA起火事件 - 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详解MEGA 2024款起火事件,称事故前4个多小时云端已报告电池绝缘故障,客服已联系车控人和司机 [4] - 车辆在事故前因小电瓶馈电进入抛锚状态并已叫救援 [4] 南航安全员猝死事件 - 南航湖北分公司一安全员在参加要求的3公里跑步体能测试时突发疾病,经抢救后不幸离世 [6] - 公司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处理后续事宜 [6] 广州地铁App广告争议 - 广州地铁App乘车码功能频繁出现弹窗广告及“摇一摇广告”,影响早高峰过闸效率 [7] - 广州地铁客服回应称“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建议有困扰的用户单独反馈 [7] OpenAI内部治理与政策调整 - 法律证词曝光指Sam Altman存在“持续撒谎与误导模式”,导致董事会对其彻底失去信任,董事会曾密谋与Anthropic合并并由其创始人接任CEO [10] - OpenAI取消Sora 2视频工具邀请码限制,面向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用户开放下载,但开放是“限时的”测试 [12] - OpenAI更新使用政策,禁止提供专业医疗、法律和财务建议,以符合欧盟及美国监管要求 [12][13] 人工智能行业趋势与预测 - 马斯克预测未来5-6年传统手机和APP将消失,内容将由AI实时生成,手机将变为AI推理的边缘节点 [12] - 微软CEO表示电力短缺成为AI算力扩张新瓶颈,大量AI芯片因数据中心供电和空间限制闲置在仓库 [18] - “人工智能教父”辛顿警告科技巨头需通过裁员从AI中获利,AI可能大规模取代工作岗位 [18][19] - 谷歌CEO确认下一代AI模型Gemini 3将于2025年发布 [19] 汽车行业动态与融资 - 宝马集团预计到2027年M系列一半车型为新能源车,下一代M3将同时提供燃油和纯电版本 [19] - 亿咖通科技获1.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投资,资金用于全球化业务成长 [21] - 直播购物平台Whatnot完成2.25亿美元F轮融资,估值达115亿美元,2025年内估值实现翻倍 [21] - 海南调整2025年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要求所报废旧车和新车注册登记地均为海南省 [22] 科技与制造业发展 - 零一万物联合开源中国发布Open AgentKit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AI Agent开源解决方案 [21][22] - 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套,9月单月产量7.63万套同比增长28.3% [22] 其他行业事件 - 印度发射重达4410公斤的通信卫星,为该国迄今从本土发射并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重的卫星 [19] - 马尔代夫实施“世代禁烟令”,适用于2007年及以后出生的人员,包括外国游客,并全面禁止电子烟 [22]
"对对碰" 直播购物热潮调查:狂欢背后的消费迷思与破局之路
江南时报· 2025-06-18 14:46
行业现状 - 新型购物模式"对对碰""推推乐"在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结合盲盒随机性与直播间互动性成为流量密码 [1] - 商家以"买一拆N""隐藏款诱惑"为卖点,将纸巾、美妆、潮玩等商品包装成盲盒,通过九宫格碰色、连续加拆等规则刺激消费 [1] - 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超八成消费者接触过此类直播间,49.33%消费者偏好日用品盲盒,单笔消费集中在21-100元区间 [1] 消费者态度 - 52.35%用户认可创新形式,认为主播拆包互动增强趣味性 [2] - 近五成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存疑,典型案例包括无生产日期零食、标注"迪士尼正品"实为三无产品的潮玩 [2] - 价格虚高问题突出,直播间59.9元巧克力食玩在其他平台仅售13.3元,价差达4.5倍 [2] 行业乱象 - 商品标识缺失最严重,某3cm微型玩具未标注年龄警示,违反GB6675.1-2014安全标准 [3] - 51.33%消费者质疑规则透明度,业内人士爆料主播人为控制爆率,商品分装存在预设 [3] - 75.55%商品存在质量瑕疵,43.16%商家以"不退不换"拒绝售后,部分商品需消费者自付邮费补发瑕疵品 [3] 未成年人保护漏洞 - 多数直播间仅通过公屏打字确认"已成年",缺乏技术验证手段 [3] - 未成年人可轻易使用家长账号下单,部分直播间未设置明显警示标识 [3] 监管建议 - 平台需统一规则公示,要求主播全程出镜拆包并公布隐藏款概率 [4] - 监管部门应加大虚假宣传处罚力度,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 [4] - 商家需打破"不退不换"潜规则,建立质量问题必退换机制 [4] 消费者防护建议 - 建议消费者核算单价成本,避免"许愿色""隐藏款"诱导冲动消费 [4] - 家长应启用青少年模式并保管支付密码,留存直播回放等证据应对未成年大额消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