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电极

搜索文档
2025年全球及中国脑机接口电极行业跟踪:柔性微电极植入,脑机接口行业将面临怎样突破?
头豹研究院· 2025-07-03 21: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中国医疗科技行业中脑机接口柔性电极展开,介绍其分类、工作原理、应用场景,分析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发展趋势、人体电化学信号监测卡点,展示超柔性微电极研发突破进展 [5][11][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脑机接口柔性电极分类 - 颅内柔性电极分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侵入式穿透软脑组织,信号采集精确但植入风险高;半侵入式放大脑皮层硬膜外或下表面,空间分辨率高、感染风险小 [5] - 颅外柔性电极包括干、半干、湿电极,干电极操作简单、舒适性高;半干电极结合干湿电极优点;湿电极信号质量好但设置繁琐、长期使用不稳定 [6] 柔性电极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 - 基于多层复合结构采集传输生物电信号,核心构造含柔性聚合物基底、金属导电层等,基底需有柔韧性、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 [11] - 应用于长期生理信号监测、动态环境信号采集、医学影像兼容性场景,还在可穿戴医疗设备等领域有技术延展性 [12][15] 植入式柔性微电极发展趋势 - 全球研究聚焦高密度、超柔性与可靠性,实现与脑组织相容性优、信号采集规模大、植入寿命久的脑机接口系统 [19] - 高密度方向通过微纳加工与电路设计协同创新提升通道密度 [20] - 超柔性方向用柔性材料减少胶质瘢痕,当前电极厚度达150μm、延展性超10倍,但水凝胶和PDMS性能待突破 [21] - 可靠性方向通过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等技术提升界面附着力,当前植入寿命达12个月,但材料腐蚀是规模化应用壁垒 [22] 人体电化学信号监测卡点 - 传统刚性电极与神经组织机械失配,引发炎症和胶质瘢痕,导致界面阻抗上升、信号衰减 [25] - 柔性电子器件临床转化受限,制造工艺有微裂纹等缺陷,长期植入有材料腐蚀等问题,高密度集成技术未突破多层互连可靠性瓶颈 [26] 超柔性微电极研发突破进展 -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发超薄柔性电极,解决机械失配问题,表面改性提高灵敏度和稳定性 [32] - 试验验证电极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植入小鼠脑内三周信号稳定,电极阻抗下降并趋于稳定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