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care Information

搜索文档
伪科普“网红医生”抹黑“白大褂”
新华社· 2025-07-15 09:29
医疗科普乱象现状 - 网络平台出现大量"假科普、真带货"视频,包括伪造专家资质、跨专业推销等行为,在老年群体中尤为流行[1] - 数据显示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通过短视频接触健康科普,63%已养成定期关注习惯[2] - 典型案例包括神经康复科医生直播推销维生素糖果(3瓶99元)、妇科医生推销男士T恤、骨科医生推销美容产品等[2][3] 灰色产业链运作模式 - 头部网红医生账号带货抽佣比例可达60%,主要推荐保健品和食品以规避风险[4] - 操作手法包括发布含产品信息的科普软广、直播隐晦提及通用名、安排"药托"评论区互动引导转化[4] - 平台审核漏洞使未认证账号(如"医学生小李")能通过手术服等元素擦边带货,甚至推荐未经验证药品[5] 行业监管与治理措施 - 公立医院加强医生账号管理(如湖北三甲医院需科室备案),但民办机构管理松散[6] - 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清单,明确禁止九类行为包括变相带货[7] - 专家建议建立医生网络科普负面清单,对跨专业带货和虚假认证实施快速打击[7][8] 社会影响与行业建议 - 伪科普挤占真科普空间,武汉大学专家指出其加剧医患矛盾并冲击行业公信力[7] - 平台需提升技术监管能力识别"带货暗广"话术,对违规账号实施"一键熔断"[8] - 应重点培育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为专业医生提供更多传播机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