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
icon
搜索文档
伪科普“网红医生”抹黑“白大褂”
新华社· 2025-07-15 09:29
医疗科普乱象现状 - 网络平台出现大量"假科普、真带货"视频,包括伪造专家资质、跨专业推销等行为,在老年群体中尤为流行[1] - 数据显示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通过短视频接触健康科普,63%已养成定期关注习惯[2] - 典型案例包括神经康复科医生直播推销维生素糖果(3瓶99元)、妇科医生推销男士T恤、骨科医生推销美容产品等[2][3] 灰色产业链运作模式 - 头部网红医生账号带货抽佣比例可达60%,主要推荐保健品和食品以规避风险[4] - 操作手法包括发布含产品信息的科普软广、直播隐晦提及通用名、安排"药托"评论区互动引导转化[4] - 平台审核漏洞使未认证账号(如"医学生小李")能通过手术服等元素擦边带货,甚至推荐未经验证药品[5] 行业监管与治理措施 - 公立医院加强医生账号管理(如湖北三甲医院需科室备案),但民办机构管理松散[6] - 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清单,明确禁止九类行为包括变相带货[7] - 专家建议建立医生网络科普负面清单,对跨专业带货和虚假认证实施快速打击[7][8] 社会影响与行业建议 - 伪科普挤占真科普空间,武汉大学专家指出其加剧医患矛盾并冲击行业公信力[7] - 平台需提升技术监管能力识别"带货暗广"话术,对违规账号实施"一键熔断"[8] - 应重点培育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为专业医生提供更多传播机会[8]
国家卫健委整治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网红医生”带货要小心了
第一财经· 2025-07-05 16:54
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 - 国家卫健委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 重点打击"网红医生"滥用专业权威进行违规导医导诊 线上问诊 线下引流 直播带货及高价开药等行为 [1] - 部分"网红医生"通过夸大治疗效果 虚构病例 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并敛财牟利 [1] - 医疗科普已成为短视频平台热门话题 但存在被商业化利用的风险 [1] 上海负面清单制度 -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 包含9类禁止性规定 [2] - 清单明确禁止误导性诊疗建议 夸大疗效宣传等行为 并禁止以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产品广告或进行直播带货 [3] - 要求个人开设健康科普自媒体账号需向所在医疗机构申报并获同意 [3] - 新规实施后已有"网红医生"因纪律要求拒绝外部平台合作邀请 [3] 行业违规操作模式 - 企业通过变相科普活动形式与医生合作 包括线下活动付费参与 肖像授权及录制科普视频用于企业宣传 [3][4] - 保健品和医美行业成为违规科普重灾区 部分机构"网红医生"通过制造患者焦虑或夸大疗效获利 [3][4] - 专业医生指出部分社会机构"网红医生"存在过度承诺治疗效果问题 [4] 行业影响与规范 - 合理科普有助于医生个人品牌建设和医院学科传播 但需避免商业化倾向 [5] - 上海市新规旨在禁止不合理科普行为及变相商业活动 维护消费者权益 [5] - 国家卫健委强调互联网诊疗需遵守法律法规 患者应在线下完成首诊后再进行互联网复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