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到中国去》
icon
搜索文档
展现国际友人投身中国抗战(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8 09:02
小说背景与创作动机 - 旅奥华文作家方丽娜创作长篇小说《到中国去》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通过两位奥地利犹太医生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的真实经历展现1939年至1949年中国抗战与革命的峥嵘岁月 [2] - 方丽娜于1998年定居维也纳 受多元文化碰撞启发开始文学创作 2005年发表首篇散文《云中漫步》 2010年成为鲁迅文学院首位海外学员 进入专业化创作阶段 [3] - 创作动机源于发现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的事迹被历史湮没 方丽娜认为有责任以文学形式呈现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弥补公众认知空白 [4][5] 核心人物与历史事件 - 两位原型人物为奥地利犹太医生雅各布·罗森菲尔德(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 1939年遭纳粹驱逐后在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下逃亡上海 [6] - 罗生特先后在新四军、八路军、东北野战军行医 担任新四军卫生部顾问期间开办华中卫生学校培养医疗人才 [6] - 理查德·傅莱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流动医疗队"工作 率先在中国制造出青霉素拯救无数战士生命 二人被称为"奥地利的白求恩" [6] - 小说同时塑造其他历史人物包括救助犹太难民的中国外交官何凤山 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 美国第14航空队中尉谢尔曼等 [7] 创作过程与资料收集 - 方丽娜为获取素材查阅大量文献包括《奥地利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简史》及欧洲史著作 并借阅奥地利汉学家卡明斯基主编的《中国的大时代——罗生特在华手记》 [7] - 实地走访多个历史纪念馆 通过文物和老照片还原社会环境 并拜访理查德·傅莱的后人获取第一手资料 [6][7] - 创作耗时多年 方丽娜认为需至少20本书才能完全展现该题材因涉及史实庞大 最终通过文学手法将真实历史与虚构细节结合 [7] 文学价值与主题表达 - 小说通过文学手法还原历史人物情感与故事 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张力中展现抗战时期的人性光谱 致敬人类共同期盼的和平与尊严 [9] - 突出国际主义精神主题 引用罗生特在苏北根据地创作的中文诗"我们是中国青年/我们的热情染红了中国大地"体现人物与中国命运的融合 [8]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评价小说"大的逻辑是非虚构的" 通过细节展现中华民族的胸襟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