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中轴线的春天》
icon
搜索文档
“深入思考技术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走进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中国馆展览内容与主题 - 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展出10件(套)作品,涵盖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立交城市、更新城市、未来城市等主题 [1] - 展览通过《北京中轴线的春天》等影像作品,展示北京中轴线在保护传统的同时焕发活力,运用自行车铃声、人声等元素增强观众沉浸感 [1] - 策展人马岩松表示,中国馆体现中国建筑师从"天人合一"世界观汲取智慧,将"容"理念运用于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 [1] 中国建筑项目展示 - "塱头实验"展示广东塱头村作为最大古村落之一在保护修缮后的蝶变新生 [1] - "苏州园林档案"分享苏州园林在遗产价值阐释、系统性保护与统一监管等领域的经验 [1] - "插件更新城"项目展示北京四合院使用预制化模块更新改造的创意,为人口稠密城市提供空间优化方案 [2] 国际反响与合作意向 - 厄瓜多尔建筑师奥尔多尼亚斯连续三年参观中国馆,认为作品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是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并希望与中国同行合作 [2] - 威尼斯市副市长德·马丁表示中国馆展览启发观众思考技术与可持续性关系,展现建筑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作用 [2] - 威尼斯市政府计划加强与中国城市在文化、教育和城市发展等领域的合作 [2] 双年展背景与规模 -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建筑艺术展览之一,今年主题为"智能·自然·人工·集体" [2] - 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展馆,共同探索建筑如何智能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2]
从“窗口”到“桥梁”
人民日报· 2025-05-25 05:52
中国馆参展作品与主题 - 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通过10件作品回应威尼斯双年展总主题"智能、自然、人工、集体",展现中国建筑师对全球议题的思考 [1] - 作品《良渚十二律》通过12组声音和影像装置,融合良渚遗址模型与礼乐文化,展现文明的韧性和整体性 [1] - 《北京中轴线的春天》以数字化点云扫描还原北京中轴线地标,探索人与历史、城市、自然的情感连接 [2] - MAD建筑事务所的《一把油纸伞》运用传统工艺创造微型自然剧场,提供光影与温差调节的空间体验 [2] - 《苍穹》装置由建筑工地防护网编织而成,引发对城市建设中精神空间构建的思考 [2] 参展团队与创作理念 - 12位(组)跨学科参展人包括建筑师、灯光师、音乐家、科学家等,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和社交媒体平台 [2] - 策展侧重年轻建筑师,其作品更具全球化视野、开放性和互动性,融合传统文化根源与未来城市转型思考 [2] - 众建筑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插件家"模块化建造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 [3] - 小红书《开源城市计划》展示用户共创的城市影像,推动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创新 [3][4] 建筑行业趋势与文化表达 - 建筑行业正从工业文明的理性效率转向智能时代的人性与自然关注,强调"天人合一"世界观 [4] - "山水城市"理念倡导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参展作品通过当代艺术表达推动文化变革进程 [4] - 中国建筑师通过国际竞标、本土文化深耕提升全球话语权,中华传统文化成为设计核心营养 [5] - 行业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奖,强化中国建筑对世界的现实影响力 [5] 未来建筑发展方向 - 未来建筑需注重公共空间、社区凝聚力及住宅设计创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6] - 行业将更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强调意境营造和人文关怀,平衡理性技术与感性思考 [6] - "东方且面向未来"的建筑风格如"山水城市",有望以创新贡献全球建筑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