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人合一
icon
搜索文档
寻访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中人(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8-17 06:03
富阳生态转型与文化产业 - 富阳2005年以来实施多轮造纸企业整治提升和关停转型行动 淘汰铜冶炼等低小散乱企业 经济转型发展 生态恢复生机 [5] - 工业造纸产业腾退后 古法造纸作坊留存 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被选为首批国家级非遗 原材料需选择小满前后5天密林深山缓坡近溪处生长的嫩竹 [8][9] - 朱中华探索复原古代手工纸 用于文献修复 故宫博物院 国家图书馆 国家版本馆均为客户 纸寿千年背后是敬畏自然 [10] 文旅融合发展 - 富阳挖掘山水人文资源 推动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等宋韵文化保护利用 办"公望富春文化周" 提升富春山居图实景游精品线路 2024年接待游客53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91亿元 [18] - 渔民张雷雷转型开渔家乐 野生江鲈对水质要求高 以前难捕到 现在因水质改善成为招牌菜 租新场地引入民宿 桨板 露营等业态 [17][18] - 黄公望村发展民宿经济 村民朱梅娟成立志愿服务队 参与村居环境整治 五水共治 垃圾分类 带动30多家民宿发展 [20][2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富春山居·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运用全息投影等技术呈现富阳诗画文化 公望书屋组织文学讲座 读书会 书画课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2] - 作家李杭育受富春山水启发创作《葛川江上人家》 回富阳后参与文化活动 捐藏书给当地作协 并开始绘制长卷油画《新富春山居图》 [22][23] - 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建筑外观设计灵感源于《富春山居图》 体现山起伏水蜿蜒 与黄公望村隔江相望 形成人文新景点 [23]
致敬许倬云:向生命的倒影致敬
混沌学园· 2025-08-04 18:54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生平、学术贡献和人生哲学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以下是文章的核心主题和结构概述: 核心主题 - 纪念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生平与学术遗产 [2][5][6][7][8] - 展现其"为常民写史"的学术理念与人文关怀 [6][7][8][10] - 梳理其跨越东西方的学术成长历程 [17][18][28][29][34][37] - 阐释其融合儒家思想与历史研究的人生哲学 [41][42][43][49] 人生经历梳理 早期教育 - 4岁识字500余个,5岁阅读儿童故事和武侠小说 [18][19][21] - 农村生活观察成为后来写作《汉代农业》的实践基础 [22][23] - 战争经历使地理知识成为生存技能 [25][26] 学术训练 - 辅仁中学采用创新英文教学法 [28] - 台大时期接受跨学科训练:商周史/年历学/民族学/希腊史 [29][30][31] - 史语所期间精读《周礼正义》和前四史 [32] 学术体系构建 - 芝加哥大学时期形成文明比较研究方法论 [34][35][37][38] - 通过两河/埃及/中国文明对比建立历史分析框架 [34][35] - 批判性继承韦伯理论,发展多元文明比较视角 [37][38] 思想体系 东林传统 - 传承无锡东林书院"事事关心"的士人精神 [39][40][43] - 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道德操守 [39][40] 儒家实践 - 以"忠恕"为核心的人际伦理 [41][42] - "仁爱"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联结 [42][43] - 提倡"走正道"的处世原则 [41][43] 生命智慧 - "心旷神怡"的处世态度 [44][45][46] - 从自然中获取精神慰藉的东坡式智慧 [47][48] - "不糟蹋自己"的人生底线哲学 [49][51]
文化中国行 | 在“爱国奋斗”的赤诚与“文化自信”的脉动中追寻前进力量
央视网· 2025-07-27 12:15
历史文化传承 - 西安交通大学所在地拥有2000多年地缘文化,曾是汉家上林苑和唐代常乐坊、道政坊遗址,校园内出土多件国家一级文物[1][2] - 校园内复建的东亭源自唐代,白居易曾在此生活3年并创作《养竹记》,寄托君子品格追求[4] - 艺术博物馆珍藏4400余件展品,涵盖大汉壁画、盛唐风物、秦腔戏服、皮影非遗等,形成"活态文化长卷"[6] 镇馆文物价值 - 西汉壁画墓出土的四神二十八宿天象图直径2.7米,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天文图,与《史记·天官书》记载完全一致[8][10][12] - 壁画历经2000多年仍鲜艳如初,艺术技法、色彩美学和颜料技术极具研究价值,保存状态优于唐代壁画[12] - 馆藏李商隐撰文并书写的墓志是其唯一存世书法作品,展现诗人文采与书法造诣[13] 西迁历史见证 - 西迁博物馆展出2000余件珍贵展品,包括麦田选址老照片、西迁专列乘车证、教授讲义教具等[1] - 1955年成立的摩托车训练班车辆随校西迁,成为重要搬迁物资,照片记录"30后"学子建设西北的青春[16][18] - 粉色西迁乘车证印有"向科学进军 建设大西北"标语,象征江南文人拥抱西北的信念与抉择[23] 精神传承发展 - 近70年来新一代交大人赓续"西迁精神",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在西部[23][25] - 化工学院教授表示将持续传承西迁精神,用前沿科技实现科技强国目标[25]
流金窑火,百元集齐“五大名窑”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15 12:23
产品核心定位 - 将传统文化、历史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打造【流金窑火】五大名窑茶具珍藏套装,展现宋韵名瓷风华 [1][2] - 设计灵感源自博物院珍藏的五大唐宋瓷器,仿古器型,精挑釉色,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2][10][23] - 专为饮茶设计,礼盒包含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杯子各一个,体现宋代"天人合一"审美理念 [10][17][33] 文化价值与市场稀缺性 -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瓷器被博物馆和收藏家视若珍品,但一次性集齐高品质五窑瓷难度极高 [19][22] - 产品通过文创形式连接历史与现代生活,让用户"揽尽东方雅韵",重拾宋代文人的风雅 [14][16][22] - 茶具每件均为对古代陶瓷艺术的致敬,手工施釉、一体成型,工序涵盖设计/选料/揉泥/拉胚/修胚/上釉等 [31][34] 工艺与监制背书 - 由非遗传承人刘铭志监制,其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师和陶瓷雕塑技师,确保产品品质并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5][26][28] - 采用独特烧制技艺,如汝窑扳指杯结合阳刚造型与温润釉色,钧窑高菊杯实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效果 [36][43][67] - 每款茶杯均还原名窑特色:汝窑天青釉色源自宋徽宗梦境,定窑葵口杯复刻覆烧白瓷工艺,哥窑八方杯呈现"百圾碎"开片纹理 [36][47][57][61] 产品设计细节 - 器型设计融合自然意象:定窑葵口杯模仿秋葵花造型,钧窑高菊杯线条似菊花花瓣,官窑斗笠杯纹饰盈润细腻 [51][53][71][73] - 功能性结合文化寓意:哥窑八方杯象征"八面来风,八方聚财",官窑斗笠杯可提升茶空间文化氛围 [63][77][79] - 礼盒定价268元/套,活动期间特惠,定位为兼具收藏价值与实用性的美学艺术品 [80]
陈春花:今天影响组织选择的两个关键变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17:06
技术环境 - 数字技术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带来组织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2] - 数字技术扩展人类活动边界,物质生产、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活动均可直接参与价值创造 [3] - 直播电商基于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万亿规模市场,2024年中国职业主播达3000多万人 [4] - 数字技术消除地理障碍,使自我意识活动(如生活方式创造)具备现实场景 [4] - 技术互联性与共享性使每个场景都可能成为新价值来源 [5] 制度环境 - 制度环境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企业与社会建立共生关系 [6] -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绩效衡量必选项,政府/产业通过硬性规则或软性规范促进共生 [6] - 共生关系案例包括中信建设"联合舰队"、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深圳福田数字经济生态平台 [7] - 共生制度特征:互为主体关系契约、基于使用权的资源共享、决策信息共享、利益风险共担 [7] 共生关系实践 - 产业共生、企业-社会共生及"一带一路"体现全球共生实践 [8] -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易经》"驭变之理"为共生提供理论支撑 [8] - 组织理念需从"博弈关系"转向"共生关系",否则难以在数字时代持续发展 [9] - 共生理念强化方向:互为主体、互作效应、价值共创、整体进化 [9][10][11][12]
第十一届尼山论坛首设水文化论坛:跨越千年水脉 激荡文明新声
齐鲁晚报· 2025-07-08 18:58
水文化论坛背景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设立水文化论坛 旨在促进全球水文化交流互鉴 [1] - 论坛将发布凝聚全球共识的水文化倡议 为应对全球水问题提供"东方方案" [3] 儒家水文化溯源 - 儒家构建"以水喻德"认知体系 孔子"逝者如斯夫"奠定惜时进取精神 荀子以水喻德 孟子以水阐释修身之道 [2] -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跨越千年呼应 [3] -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 需传承儒水相融的精神遗产 [3] 山东治水历史成就 - 大禹在山东"导河积石"开启华夏治水文明 管仲创立"水官"制度 王景实现黄河安澜近千年 戴村坝被誉为"中国第一坝" [4] -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建设导沭整沂工程 位山灌区成为黄河下游最大引黄灌区 峡山水库为全省最大水库 [5] - 五千年治水实践留下丰厚水文化遗产 为当代研究提供历史范本 [5] 现代水网建设进展 - 山东构建"一轴三环 七纵九横 两湖多库"立体水网 2022年以来累计投资2402亿元 省级水网达7100公里 输水能力125亿立方米 [6] - 老岚水库 官路水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 [6] - 河湖长制成效显著 京杭大运河实现连续3年全线通流 [6] 水经济创新发展 - 通过效益河湖建设实现"绿水生金" 用水权改革盘活资源资产转化 [7] - "水网+"模式推动小清河 大运河航运复兴 [7] - 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使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7] 国际交流合作 - 6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将齐聚尼山 开展跨文明水治理对话 [7] - 山东五千年治水智慧将通过论坛走向世界 [7]
在威尼斯,中国建筑师诠释和合之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3 12:09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 - 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以"容·智慧(CO-EXIST)"为主题,展示10件(套)作品,探讨中国建筑师如何从"天人合一"世界观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 [4] - 作品表现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未来城市等主题,展现中国传统智慧与哲学思想 [4] 《良渚十二律》 - 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策展团队创作,回应"容·智慧"主题,通过"十二分野"将天文时空与人文礼乐对应,体现包罗万象、和而不同的"容" [4] - 作品以"乐"为媒,12组声音装置对应十二月份和十二时辰的"自然周天",联动良渚遗址全域的"景区—村区—园区—社区—校区",形成文化生态圈 [6] - 自2023年起,中国美术学院组建12个跨学科师生团队,对应自然和社会科学的12个方向,展开全球文明互鉴行动 [6] - 12组声音装置分别以地问、林泉、扶桑等为题,将"自然周天"与"人文周天"相对应,物化为良渚全域的礼乐风景 [7] 《苍穹》 - 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子耕创作,以绿色防护网为主材,融合非遗竹编工艺,构建当代"藻井",诠释"天人合一"思想 [8] - 借鉴费纳奇镜原理,通过旋转圆盘和镜面反射形成动态影像,展现"天、地、人、神"4个章节的循环叙事 [9] - 使用回收施工绿网作为材料,保留使用痕迹和自然褪色,通过手工缝制强化真实质感,形成具有人类学价值的中国建造现场样本 [9] - 设置东、西、南、北4个方位音箱,代表"天、地、人、神",四轨音频循环播放形成交织声场 [10] 《敦煌·共熠》 - 由时境建筑建筑师张继元、卜骁骏创作,聚焦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展现希腊、波斯、印度与中国文明的交融 [10] - 敦煌莫高窟绵延约1600米,融合印度佛教造像、中亚粟特乐舞、波斯拜火教意象与希腊犍陀罗雕塑艺术 [11] - 以12×8×6.5米空间结构呈现三维星图场域,使用金属球体、金属网与多色亚克力,营造抽象星云世界,象征文明交融 [12] - 装置映射全球文化流动,体现文明交融并非风格叠加,而是文化基因在时空中的有机重组 [12]
“对话·知音”中国古琴音乐赏析会在罗马尼亚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30 10:51
文化交流活动 - 由中国对外交流协会、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和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对话·知音"中国古琴音乐赏析会在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举行,吸引了罗马尼亚文化、艺术、教育、媒体各界代表以及当地民众百余人参与 [1] - 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张丽丽表示,希望通过古琴这一"文明活化石"搭建文化交流桥梁,进一步促进中罗两国民心相通 [1] - 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巴林特表示,本次活动是罗中两国艺术合作的典范,希望未来有更多类似的交流 [1] 古琴艺术展示 - 赏析会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王鹏主讲,笛箫演奏家刘小冈参与协奏,以互动讲解与现场演奏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2] - 王鹏指出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心灵修养与生命态度的体现,强调"技法""心法"并重,追求琴音与心境合一 [2] - 赏析会结合古琴的"五音疗疾"理论与当代生活美学,展现了古琴多维传播体系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2] 观众反响 - 现场观众反响热烈,讲座后踊跃提问,纷纷表示通过讲座收获颇丰 [3] - 观众表示古琴的乐声令人沉静内心、启发思考,现场演奏如诗如画,令人难忘 [3] 古琴文化价值 - 古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被誉为"文明活化石" [5] -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5] - 古琴长期以来象征着高洁人格与精神追求,蕴含丰富的儒、道、佛哲学思想,体现了"乐以载道""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5]
2025图博会 | 聚焦雪漠,聚焦“文学流转的力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15:19
雪漠作品国际学术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以"文学流转的力量"为主题,探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1] - 雪漠作品因深邃思想、独特艺术风格和西部文化特色成为国际关注焦点,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1] - 作品中的生态意识、人性关怀与精神追求构成人类共同情感纽带 [1] - 雪漠现象被寄望带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1] 雪漠作品国际传播成功因素 - 海外传播成功源于作者扎实的文化功底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展示 [1] - 作品展现中国文学与文化独有生命力,作者通过深度了解国际受众和传播渠道探索有效路径 [1] - 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多语种译本以独特叙事风格、哲学思考及西部文化挖掘构建高辨识度文学世界 [1] 雪漠作品的跨文化价值 - 作品通过普世精神命题突破文化/意识形态壁垒,以人类共同困境和东方超越之道引发全球共鸣 [2] - 关于苦难、救赎、超越的叙事揭示生态危机背后的人性困境,提供非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范式 [2] - "初心""慈悲"等概念在全球精神危机中衍生新阐释空间,超越国际传播中的异域奇观标签 [2] 雪漠创作理念与文化智慧 - 作者强调作品中文化价值高于小说形式,提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智慧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关联性 [2] - 认为中国文化传播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可能重塑人类对自然、宇宙及人际关系的认知模式 [2]
“深入思考技术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走进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中国馆展览内容与主题 - 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展出10件(套)作品,涵盖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立交城市、更新城市、未来城市等主题 [1] - 展览通过《北京中轴线的春天》等影像作品,展示北京中轴线在保护传统的同时焕发活力,运用自行车铃声、人声等元素增强观众沉浸感 [1] - 策展人马岩松表示,中国馆体现中国建筑师从"天人合一"世界观汲取智慧,将"容"理念运用于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 [1] 中国建筑项目展示 - "塱头实验"展示广东塱头村作为最大古村落之一在保护修缮后的蝶变新生 [1] - "苏州园林档案"分享苏州园林在遗产价值阐释、系统性保护与统一监管等领域的经验 [1] - "插件更新城"项目展示北京四合院使用预制化模块更新改造的创意,为人口稠密城市提供空间优化方案 [2] 国际反响与合作意向 - 厄瓜多尔建筑师奥尔多尼亚斯连续三年参观中国馆,认为作品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是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并希望与中国同行合作 [2] - 威尼斯市副市长德·马丁表示中国馆展览启发观众思考技术与可持续性关系,展现建筑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作用 [2] - 威尼斯市政府计划加强与中国城市在文化、教育和城市发展等领域的合作 [2] 双年展背景与规模 -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建筑艺术展览之一,今年主题为"智能·自然·人工·集体" [2] - 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展馆,共同探索建筑如何智能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