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王的两个身体》
icon
搜索文档
纪录片《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展现的一段离奇往事
新浪财经· 2025-06-29 22:52
纪录片内容概述 - 克罗地亚导演伊戈尔·贝齐诺维奇的纪录片《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获得第5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及费比西影评人奖,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1] - 影片聚焦1919年意大利诗人加布里埃尔·邓南遮率领2600名民族主义者占领阜姆自由邦的16个月统治,揭示法西斯主义早期形态 [1][5] - 导演通过市民重现历史场景的戏谑手法,对比严肃历史影像与当代表演的荒诞反差,解构法西斯主义的表演性政治本质 [5][13] 历史事件分析 - 邓南遮的统治以《卡纳罗宪章》为纲领,将音乐定义为"宗教与社会机构",试图通过美学原则构建政治神学式的共同体 [2][3] - 其统治被视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前驱,仪式化场景、修辞化宣传等手法后被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继承并极端化 [8] - 事件本质是唯美主义诗人将文学美学异化为政治工具,未来主义宣言中"战争即美"等激进理念与之存在思想关联 [9][11] 影片艺术手法 - 采用非专业演员再现历史,刻意保留市民表演时的失误与笑场,形成对历史严肃性的消解 [5] - 通过今昔场景对比(如历史人山人海与拍摄现场冷清)凸显政治表演的虚无性 [5] - 聚焦被历史客体化的阜姆市民视角,用本地记忆对抗宏大叙事,将政治悲剧转化为喜剧式解构 [13] 思想史关联 - 邓南遮诗学中的技术崇拜与自我否定倾向,预示了法西斯美学对主体的异化 [11] - 未来主义宣言主张"攻击性即美",将战争与侵略美学化,与法西斯暴力逻辑存在承继关系 [9] - 影片未直接探讨诗学与法西斯的关系,但通过歌剧、诗歌等形式化符号暗示其美学空洞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