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搜索文档
纪事|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举办前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3 12:16
延安文艺座谈会背景 -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和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1] - 抗战时期延安成为革命中心和文艺圣地,汇聚约4万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抗战文艺事实上的中心[1] - 座谈会邀请80余位文艺工作者参加,旨在解决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1] 文艺工作者赴延安历程 - 1936-1938年形成奔赴延安热潮,仅1937-1938年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输送青年达2万人[15] - 知识分子突破国民党九处关卡封锁,1943年底统计显示抗战后到延安知识分子总数超4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7600人[16] - 典型个案包括:丁玲1936年秘密抵达受毛泽东作词欢迎[9][10][11],艾青1941年突破74次盘查抵达[17][18],冼星海等文艺名家享受特别优待[20][21] 延安文艺界生态 - 形成30多所学校20多个艺术团体的文化生态,包括鲁艺、抗大等机构[20] - 供给制保障基本生活,知名作家如徐懋庸月津贴达15元(毛泽东仅5元),物价低廉(猪肉0.2元/斤,鸡蛋0.1元/10个)[21] - 包容个性鲜明的"延安四大怪人":冼星海、塞克、萧军、马达,体现开放氛围[22][23][24] 文艺创作与争论 - 初期存在脱离群众倾向,如1941年鲁艺两年上演30部大型话剧,多数为城市洋戏[29] - 产生"鲁艺"与"文抗"派系之争,延续上海左联时期"两个口号"论战遗留问题[31][33][34] - 1941-1942年出现"歌颂与暴露"争论,王实味《野百合花》、丁玲《三八节有感》等引发争议[38] 座谈会成果与影响 - 毛泽东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解决文艺与政治关系等重大问题[58] - 推动《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经典作品诞生,形成创作高峰[60] - 《讲话》成为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文献,80年后仍被视为新时期文艺根基[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