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黄河大合唱》
icon
搜索文档
《诗韵中华》音乐会在港上演
新华社· 2025-08-03 00:15
新华社香港8月2日电 《诗韵中华》音乐会2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作为香港"中华文化节 2025"系列活动之一,呈献《但愿人长久》《阳关三叠》等诗乐作品。 此次音乐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协办。香港粤剧 名伶罗家英担任导赏人,串联古今诗情。 其他曲目各具特色。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邓宛霞演唱《梨花颂》,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演绎《七律·长 征》,钢琴家郑慧以钢琴独奏呈现古曲新编《春江花月夜》。歌手张明敏和邝美云献唱《我的中国心交 响诗》和《我们的家》,为演出画上句号。 香港观众崔小姐说:"这场音乐会把诗歌和音乐融合,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于6月至9月举行,将举办超过280场表演艺术节目及系列延伸活动等,旨在弘扬 中华文化,以提升香港市民的国民身份认同及文化自信,同时吸引并汇聚内地和世界顶尖的艺人和艺团 来港交流。(记者黄茜恬) 当晚音乐会开场由寰宇交响乐团、香港歌剧院合唱团、香港理工大学合唱团等联手演出《黄河大合 唱》。现场既有20世纪经典乐章,也有香港本地作曲家受古典诗词启发创作的当代作品,包括麦家乐编 曲、取材自白居易名篇的 ...
豆瓣6.7,姜文的新片很难评
虎嗅· 2025-07-21 09:48
电影制作与发行 - 姜文新作《你行!你上!》由大虫影业出品,大虫影业是姜文新注册的公司,取代了此前的不亦乐乎公司 [1] - 电影采用暑期档上映策略,但票房表现不及同期动画片《罗小黑战纪2》 [2] - 电影采用姜文标志性的全流程控制模式,包括自编自导自演自剪辑 [1] 内容与风格分析 - 电影以郎朗自传《千里之行》为故事来源,但进行了姜文式的艺术加工 [4] - 延续姜文标志性的民国叙事风格,但首次尝试当代名人题材 [4] - 电影中大量运用姜文过往作品的标志性元素,包括天台场景、太阳意象、夸张人物造型等 [9][10][11] - 音乐处理采用非常规手法,钢琴演奏刻意制造"打砸抢"的躁动感而非悦耳效果 [6] - 视觉上延续姜文式的夸张表现手法,如飞机冲破云层的镜头 [10] 市场反应与评价 - 电影自点映起即呈现口碑两极分化现象 [2] - 影评认为该片可能像《让子弹飞》一样需要时间沉淀才能获得更高评价 [8] - 部分观众认为电影视觉冲击力过强,产生被阳光直射的不适感 [10] 文化符号与隐喻 - 电影通过饺子隐喻创作过程的纯粹性 [2][3] - 用钢琴替代枪炮延续《让子弹飞》的戏谑精神 [4][5] - 片中多次出现中国经典乐曲如《浏阳河》《黄河大合唱》作为文化符号 [13] - 通过《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等怀旧元素构建时代记忆 [12] 角色塑造 - 葛优角色延续姜文电影中知识分子讽刺形象 [6] - 女性角色塑造体现姜文对母亲形象的复杂情感 [14][15][16] - 雷佳音、王传君等配角采用夸张造型快速建立人物特征 [11]
奔腾的旋律奏响 让人热血沸腾 上海夏季音乐节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传递和平之声
解放日报· 2025-07-14 10:01
音乐会概况 - 上海交响乐团和回声节日合唱团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音乐会 [1] - 音乐会由指挥家余隆执棒,作曲家邹野汇编世界经典反战旋律 [1] - 音乐会通过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五地广播直播 [1] - 这是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闭幕音乐会 [1] 演出曲目 - 开篇为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选段,该作品是二战中最广为流传的交响作品之一 [1] - 演出曲目包括《歌唱第聂伯河》《啊,朋友再见》《长城谣》等经典反战旋律 [1] - 《歌唱第聂伯河》是苏联二战时期的代表歌曲之一,广泛流传于战时与战后的东欧 [1] - 演出还包括《阵亡者的挽歌》《博吉上校进行曲》《雪绒花—翻越每座山丘》等电影配乐片段 [1] 中国抗战音乐 - 间奏曲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主题改编 [2] - 《长城谣》《毕业歌》《救国军歌》《延安颂》等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家爱国热情的真实写照 [2] -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上海,从抗战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 - 邹野在《义勇军进行曲》前创作了一段交响合唱,音乐如同四面八方的风不断聚拢 [2] 音乐会意义 - 音乐会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1] - 余隆表示希望通过音乐和电波连接时空,回望历史,放眼未来,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 [2] - 全场千余名观众齐声高唱国歌,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2]
新华全媒+丨倾听澎湃的时代战歌——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的激越旋律
新华社· 2025-07-09 00:37
抗战歌曲的历史背景与创作 - 抗战歌曲在1931年至1945年民族存亡关头诞生,凝聚民族力量并激发抗战意志 [1] - 《歌八百壮士》创作背景为1937年淞沪会战尾声,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4天4夜 [3]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1939年4月13日首演,毛泽东高度评价 [4] 经典抗战歌曲的创作过程与影响 - 《游击队歌》由贺绿汀在1937年山西前线八路军办事处创作,历时一个月完成 [6][7] - 《大刀进行曲》再现二十九军大刀队事迹,成为抗战时期时代强音 [8]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3年由曹火星在房山区堂上村创作,歌词反映群众生活改善 [8] 抗战歌曲的社会价值与历史地位 - 毛泽东评价"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凸显文艺宣传作用 [9] -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首映后引发轰动,后成为国歌 [10] - 《八路军进行曲》1941年诞生于延安,1988年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3] 抗战歌曲的传承与现代意义 - 抗战歌曲不仅在当时发挥宣传作用,至今仍鼓舞中华儿女 [11] - 四行仓库旧址等历史地点通过歌曲旋律持续传递抗战精神 [3] - 新华社报道强调抗战歌曲让中国人持续感受中国精神与力量 [13]
历史的回响 和平的宣誓——中国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
新华网· 2025-07-08 00:0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未涉及具体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投资相关的行业或公司信息。该新闻为纪念抗战胜利的历史事件报道,主要内容聚焦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传承领域。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市场数据或产业政策的财经类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同仇敌忾赴国难 众志成城卫山河(山河显影)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未发现与公司或行业直接相关的投资分析信息。所有内容均为抗日战争历史资料,涉及军事动员、群众支援和民族统一战线等历史事件,不包含可分析的商业或财务数据。建议提供包含企业运营、市场动态或经济指标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3][4]
《黄河大合唱》 音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7-02 06:51
《黄河大合唱》的文化传承与当代影响 - 京津冀艺术家在北京音乐厅奏响交响音乐会《黄河》,广东深圳8个合唱团、300余名歌者共同演唱,吸引近120万网友线上观演 [3] - 80多年来,《黄河大合唱》跨越时空,成为中华儿女共同记忆,通过主题展览和各类演出持续传播 [3]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专题展展出多个时期不同版本的曲谱、历史照片和文献,吸引大量专业团体和年轻学子参观 [4][5] 历史背景与创作故事 - 1938年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坠马骨折后躺在担架上渡过黄河,在延安与冼星海合作创作 [4][5] - 冼星海在窑洞煤油灯下将进行曲节奏改为波浪式旋律,赋予作品奔涌的生命力 [5] -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5月11日再次上演引发轰动,迅速在延安传唱 [5] 学术研究与教育推广 - 西北民族大学成立《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2023年开设全国首个展览馆,累计接待2万多人次 [7][8] - 研究中心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五洲同声唱黄河"等活动,拓展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8] - 高校将专题展融入音乐专业课教学,通过历史照片和文献激发青年学子对民族精神的共鸣 [5][6] 当代演绎与社会反响 - 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在展览现场清唱《保卫黄河》,年轻面孔与历史展品形成时空叠合 [6] - 革命先辈用音乐作为武器的精神被延续,新时代演绎强调音符与时代脉搏的联动 [6] - 光未然亲属黄炜通过《〈黄河大合唱〉简史》等研究,系统梳理作品承载的民族精神 [7][8]
“黄河”的力量跨越时空(新语·文化强国名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7-02 06:51
艺术传承与创新 - 严良堃在92岁时将《黄河大合唱》指挥棒交接给现任指挥,象征精神与信念的传承 [1] - 现任指挥已演出《黄河大合唱》超过百场,2015年国家大剧院的交接仪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1] - 通过反复琢磨音符和歌词,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追求新意,艺术提升源于重复实践 [2] 作品结构与风格 - 《黄河大合唱》由8个乐章组成,结构复杂,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与第八乐章《怒吼吧 黄河》需连贯呈现高潮 [2] - 作品融合山西民歌、陕北音乐、船工号子等多元风格,并加入琵琶、三弦等民族乐器,需平衡特色与整体统一性 [2] 历史与当代价值 - 作品诞生于战争年代,80多年来经久不衰,兼具凝聚民族力量的历史价值和激励当代奋斗的现实意义 [2] - 2019年首演80周年时录制唱片,2025年启动新录制计划,通过现代技术传播经典 [3] 教育与传播 - 现任指挥通过演奏、合唱、指挥、思政课等多形式推广《黄河大合唱》,作品已融入其职业生涯 [3] - 强调理解历史背景与专业钻研相结合,以冼星海为榜样传承中华民族经典 [3]
从延安出发(特写)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文艺演出内容 - 晚会以《山河铭记》开场 板胡和打击乐营造慷慨激越氛围 [2] - 眉户剧《十二把镰刀》通过节奏再现大生产运动激情岁月 [2] - 豫剧《红灯记》选段通过肢体语言展现革命薪火传承 [3] - 京剧《杨靖宇》唱腔有力 昆曲《当年梅郎》水袖轻扬 苏剧《国鼎魂》深沉厚重 [3] - 评剧《我那呼兰河》如泣如诉 歌剧《沂蒙山》豪迈嘹亮 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壮怀激烈 [3] 表演艺术特色 - 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发源地表演 强调艺术扎根历史土壤的重要性 [3] - 冼星海指挥棒下的黄河咆哮 古元木刻刀下的农民皱纹 体现文艺与人民生活的深度链接 [3] - 晚会结尾濮存昕朗诵《为人民服务》 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 [3] 演出效果与反响 - 《黄河大合唱》终场时观众掌声持续3分钟 儿童观众自发跟唱 [1] - 霓虹勾勒宝塔山轮廓 象征从延安出发的精神火种传递 [5] 历史背景与主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4] - 通过戏剧形式再现"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延安精神 [5] - 多剧种融合展现"大江南北红旗招展"的革命图景 [3]
一部电影,一段音乐人生,一场回响多年的中哈兄弟情
人民日报· 2025-06-18 12:56
电影《音乐家》制作背景 - 电影《音乐家》以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友谊故事为蓝本创作 [1] - 2017年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开机,成为中哈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点项目 [12] - 该电影开启了中哈两国合拍电影的历史 [12] 电影内容与细节 - 影片中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姐姐的女儿阿里兰诺娃建立了如父女般的情谊 [13] - 电影展现了冼星海将对女儿的思念投射在阿里兰诺娃身上的感人细节 [13] - 影片最后呈现了冼星海指挥演奏《阿曼盖尔德》和《黄河大合唱》的场景 [17] 电影相关活动 - 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接见了《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片花 [14] - 电影首映礼上,冼星海女儿冼妮娜与阿里兰诺娃时隔29年再次相聚 [14] - 2023年12月,纪念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友谊主题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 [17] 音乐作品传播 - 《黄河大合唱》在全球多地演出,包括1951年柏林、1955年莫斯科、1979年菲律宾等地 [19] - 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立拜卡达莫夫合唱团在武汉用中文演唱《黄河大合唱》 [19] - 冼星海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事迹创作的交响史诗《阿曼盖尔德》在哈萨克斯坦首演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