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黄河大合唱》
icon
搜索文档
通讯丨从“协奏”走向“交响”的中俄音乐交流
新华网· 2025-10-24 15:01
中俄音乐教育机构合作 - 格涅辛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通过成立“俄中音乐交流学术与创作中心”和“中俄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深化合作,推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和联合研究[1] - 两所学院正推动合作出版和互译工作,计划将中国代表性原创教材引入俄罗斯,并探讨师资及学生互派[2] - 格涅辛音乐学院副院长评价双方交流极其宝贵,将开创专业领域前所未有的合作模式[2] 中俄音乐演出与文化交流活动 - 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于9月4日至7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6场“胜利之歌”主题音乐会,曲目包括《神圣的战争》等[3] - 中国国家大剧院院长表示剧院作为文化交流桥梁,多年来引进俄罗斯艺术,并通过巡演向俄罗斯观众传播中国文化[3] - 10月20日中国青年作曲家王晨旭在莫斯科作曲家协会大音乐厅举行七部作品首演,作品融合俄罗斯经典旋律与京剧元素[3] 中俄经典音乐作品互演与推广 - 近期《黄河大合唱》《红旗颂》等中国经典音乐作品在莫斯科上演并受到喜爱[4] - 上海音乐厅举办以俄罗斯音乐作品为主的“伏尔加河回响”系列音乐会,受到热烈欢迎[4] - 上海音乐学院中俄音乐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合作举办音乐会,将中俄音乐作品融入两国人民日常音乐生活[4]
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第二届“天涯共此时”系列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22:05
活动概况 - 第二届“天涯共此时”系列活动于中秋佳节前夕在加拿大大多伦多地区成功举办,包含三场主要活动 [1] - 活动由驻多伦多总领馆和驻多伦多旅游办事处支持,并与当地多个文化协会共同主办 [1] -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自2017年起推出该品牌活动,旨在世界范围内展示中华优秀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3] 具体活动详情 - “国粹庆中秋·天涯共此时”全本京剧《白蛇传》专场演出于9月21日在列治文山大剧院上演,展现了京剧文武兼备的独特魅力,并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与导赏环节 [1] - “天涯共此时”密西沙加中秋夜市于9月19日开幕,为期3天,以美食、花灯及文化演出为主题,共吸引参与者约2.5万人次 [2] - “中国银行之夜·天涯共此时”交响音乐会于9月26日在多伦多子午线艺术中心举行,中国少年爱乐乐团为超过一千名观众奉献了艺术盛宴 [2] 文化交流与影响 - 中国少年爱乐乐团在尼亚加拉瀑布前进行了露天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聆听 [3] - 该乐团部分成员及教授亦在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庆祝中加建交55周年的招待会上献演 [3] - 加拿大中国戏曲艺术协会表示将继续在本土培养戏曲人才,推动戏曲美育融入社区,为加拿大多元文化注入中式美学 [1]
中国少年爱乐乐团完成加拿大巡演 音乐架桥促文化交流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22:19
巡演概况 - 中国少年爱乐乐团一行70人于9月下旬赴加拿大渥太华、多伦多等地进行大型巡演,系近年来访加的最大规模中国艺术团组 [1] - 巡演首场演出于9月22日在尼亚加拉瀑布前举行,为一场别开生面的露天音乐会 [1] - 9月24日在渥太华国会山圣火台前举行快闪演出 [1] - 巡演重头戏“中国银行之夜·天涯共此时”交响音乐会于9月25日晚在渥太华隆重上演,9月26日移师多伦多 [1][2] 重要演出详情 - 渥太华交响音乐会由加中文化发展协会和渥太华华人音乐协会主办,旨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同时庆祝中加建交55周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 [1] - 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金野教授执棒,演绎了《节日序曲》《对花》《茉莉花》《紫竹调》《丹松舞曲第二号》等中外名曲 [1] - 音乐会高潮为下半场《黄河大合唱》的演出,中国少年爱乐乐团与渥太华联合合唱团及加拿大歌唱家通力合作 [1] - 加拿大女高音朗·托里演绎《黄河怨》,加拿大男高音埃马纽埃尔·所罗门与中国音乐学院男中音高鹏合作演唱《河边对口曲》 [1] - 两场交响音乐会现场观众均近千名 [2] 官方反响与评价 -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王镝出席音乐会并致辞,期待以两国建交55周年等为契机深化中加人文交流 [2] - 加拿大总理卡尼为音乐会致贺信,感谢组织者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努力 [2] - 加拿大女高音朗·托里评价乐团乐手年龄仅12至17岁,但其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令人震撼,认为这充分说明中国在青少年音乐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功 [2] 其他交流活动 - 乐团部分师生受邀参加中国驻加拿大使领馆的国庆招待会 [3] - 9月26日晚,四名学生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和一名老师在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国庆招待会献演《紫竹调》《茉莉花》以及女高音独唱《我和我的祖国》 [3] - 9月27日晚,九名学生组成的弦乐九重奏与两位老师在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国庆招待会献演《茉莉花》《紫竹调》《红河谷》以及男女高音合唱《我爱你中国》 [3] 活动意义总结 - 加中文化发展协会和渥太华华人音乐协会负责人表示,此次乐团加拿大之行是一次高水平的艺术展示和成功的文化交流活动 [3] - 年轻的音乐家们用青春与才华谱写了中加文化交流的动人乐章 [3]
歌声里
人民日报· 2025-09-27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个人成长经历,描绘了音乐在北京城市文化中的深厚根基和日常存在,展现了从童年到成年不同阶段参与音乐活动的体验,并探讨了音乐与城市生活自然融合的舒适共存方式 [1][2][3] 学生时代音乐教育 - 小学四年级参加“红五月”歌咏比赛,班级合唱电影《花儿朵朵》主题曲《花儿朵朵向太阳》,演唱服装为白色衬衫裤子并系红领巾 [1] - 合唱歌曲歌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例如将原词“鱼儿离不开水”改为“鱼儿离不开海洋”,体现了文艺演出的灵活性和初步的“创作”意识 [1] - 高中阶段歌咏比赛难度提升,进行分男女声部合唱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 [2] - 语文特级教师吴昌顺亲自讲解《黄水谣》的历史背景和歌词,并进行逐句教唱,歌曲演唱难度高,涉及音高突变和儿化音处理等挑战 [2] 对特定音乐作品的深度认知 - 《黄水谣》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被认为是最难的歌唱作品之一,作品体现了传统美学和民族大义,情感悲情且对比强烈,饱含朴素的抗日与爱国决心 [3] - 在接触昆曲和曲艺后,对《黄水谣》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音乐与城市生活的融合 - 北京被描述为“接地气的音乐之都”,其音乐元素体现在公园的京胡声、票友吊嗓子、大街小巷的吆喝及语言韵味中 [1] - 热爱音乐的最佳方式被描述为日常的自娱自乐,例如饭后弹奏琵琶、三弦,在野外哼唱,或跟随街边商铺的老歌即兴跟唱 [3] - 音乐被视为储存在城市中并徘徊于日常之间的存在,代表了人与音乐最为舒适的共存方式 [3]
微视频丨难忘烽火岁月里的抗战歌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8 20:49
历史事件回顾 - 文章核心观点为回顾94年前九一八事变的历史 强调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 [2] - 日本军国主义于94年前发动九一八事变 导致东北沦陷 [2] -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奏响了抗战史诗的时代强音 [2] 抗战文艺作品 - 多首著名战歌在文中被提及 作为反抗精神的象征 [2] - 《松花江上》控诉日寇罪行 [2] - 《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大地吹响战斗号角 [2] - 《黄河大合唱》于民族危亡之际发出不屈怒吼 [2] - 文章指出每个音符都激励着中华儿女英勇抗争 [2]
弦歌不辍为家国
人民日报· 2025-09-16 15:55
音乐是最活跃、最动人、最富有感染力与亲和力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在传播知识、思想和进行社会动 员方面,不受时空、文化程度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可以直抵人心。那么,抗战歌曲的力量从何而来?歌 声中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密码? 弦歌何以不辍?因为,铭刻在旋律里的精神内核——不屈、团结、牺牲、奉献、乐观等因子,从未过 时、永远不会过时。当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威胁新挑战有增无减,关税战、贸易战甚嚣尘 上,"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的歌声依然可以洞穿迷雾;无论是向着美好愿景奋进,还是抗御自然灾害 突袭,"团结就是力量"总能汇聚人心和物力。今天我们重温抗战歌曲,既是为了捍卫历史记忆、守护历 史真实,也是为了弘扬蕴藏其中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传承好"从哪里来"的基因,看清 楚"走向何方"的路标。 "声声"不息的抗战歌曲,唤起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凝聚起不屈不挠的救国志。《黄河大合唱》唱出了 黄河的奔腾豪迈,也唱出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势不可挡。《松花江上》倾诉着对东北家乡的怀念,也 表达出对日本侵略者的激愤。多数抗战歌曲都诞生于条件艰苦的岁月,却以活泼欢快的曲调、乐观向上 的歌词,昂扬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如磐决心、坚定了把侵略 ...
弦歌不辍为家国(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旨在阐述抗战歌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背景下的当代价值与精神内涵 这些歌曲是捍卫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和抗战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1][3] 抗战歌曲的历史作用与艺术感染力 - 抗战歌曲如《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以其熟悉而昂扬的旋律 将人们的情愫带回硝烟弥漫的岁月 并增进报效祖国、矢志复兴的精神力量 [1] -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具有活跃、动人、富有感染力与亲和力的特点 在传播知识思想和进行社会动员方面可直抵人心 不受时空和文化程度限制 [1] - 《黄河大合唱》唱出了黄河的奔腾豪迈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势不可挡 而《松花江上》则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侵略者的激愤 [1] - 多数抗战歌曲诞生于条件艰苦的岁月 但以活泼欢快的曲调和乐观向上的歌词 昂扬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如磐决心和必胜信念 [1] 抗战歌曲的团结与信仰力量 - 抗战歌声是团结的力量 使江南绣女听见塞北牧羊人的呐喊 南洋侨胞触摸到黑土地的血泪 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2] - 音乐家以歌声为武器 用简单的旋律和直白的歌词助力形成广泛的抗战动员 千万人同唱“中华民族不会亡” [2] - 歌声亦是信仰的力量 一句“八路军靠唱歌”的民谣道出了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 党的政治主张和模范行动引领了抗战胜利的正确方向 [2] - 党的行动吸引了爱国青年如洪流般加入抗日队伍 抗大学员从第一期1065人发展到第六期的13390人 [2] 抗战歌曲的当代价值与精神传承 - 抗战歌曲精神内核中的不屈、团结、牺牲、奉献、乐观等因子从未过时 在当前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 如面对关税战贸易战时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的歌声依然可以洞穿迷雾 [3] - 无论是向着美好愿景奋进还是抗御自然灾害突袭 “团结就是力量”总能汇聚人心和物力 [3] -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上 情境对话《如你所愿》、歌舞《命运与共》等节目展现了中华儿女的众志成城和民族复兴的势不可挡 [3] - 从抗战歌曲到新时代文艺 从保家卫国到矢志复兴 精神保持不变 从歌曲中汲取前行动力 带着胜利荣光再出发 [3]
文化之约丨触摸峥嵘岁月的精神密码
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与精神价值 - 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悲壮的精神史诗 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保持对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的同步观照[5] - 抗战文学是浸染硝烟与血泪的不朽文字 既是对日本侵略者的申诉状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书 更是革命理想主义的宣言稿[6] - 抗战文学价值超越文学本身 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血泪控诉 也是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徽志[8] 抗战文学的主题内涵 - 作品包含家国命运的追问与求索 如《四世同堂》中祁家四合院崩塌象征传统宗法社会解体 知识分子实现精神突围[7] - 作品包含民族苦难的书写与记录 如《八月的乡村》描绘抗日游击队浴血奋战 《生死场》展现被战争撕裂的东北乡土社会[7] - 作品包含对战争暴力的强烈指控 如《南京血祭》以纪实文学形式直击南京大屠杀 白描式记录成为重要文学证词[8] 抗战文学与民族意识觉醒 - 通过艺术形象和情感叙事唤醒凝聚民族意识 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植入民众心中 如《吕梁英雄传》展现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血肉交融[10] - 模糊前线与后方界限让每个中国人成为战争主角 如《荷花淀》中织席妇女的日常劳作与全民抗战达成诗意统一[10] - 个体成长史与革命发展史紧密缝合 如《青春之歌》揭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0] 文学形式的精神动员功能 - 诗歌作品激发民族情感共鸣 如《向太阳》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命运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以残酷假设惊醒民众[11] - 散文与歌词创造精神符号 如《白杨礼赞》将树木转化为民族精神符号 《黄河大合唱》将自然地貌升华为文化地标[11] -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气象一新 赵树理创造"山药蛋派"文体 使文学成为动员大众参与抗战的精神武器[12] 抗战文学的传播与影响 - 街头剧打破传统观演关系 如《放下你的鞭子》演出时观众与演员高呼抗日口号 艺术与现实界限消弭[13] - 秧歌剧具有开放式文本结构 如《兄妹开荒》经民间艺人改编衍生多种版本 观众反应成为文本组成部分[13] - 抗战记忆通过仪式化传播融入民族基因 如《义勇军进行曲》唤醒家国情怀 《地道战》重映时观众自发合唱[14]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音乐会在阿拉木图举行
新华网· 2025-09-05 10:08
文化活动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冼星海诞辰120周年音乐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国立江布尔音乐厅举行 近600人出席包括阿市政府 外交领事机构 老兵协会 当地华侨华人 中资机构和留学生等各界人士 [1] - 哈萨克斯坦国立拜卡达莫夫合唱团和阿布德拉舍夫国立模范交响乐队共同演绎《黄河大合唱》和《阿曼盖尔德》等作品 观众自发挥舞中哈两国国旗并齐声高唱歌曲 [1] - 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蒋薇向两位哈萨克斯坦老战士后代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表彰哈萨克斯坦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作重要贡献 [1] 双边关系 - 哈萨克斯坦外交部驻阿拉木图代表处负责人扎尼别克·阿布德拉绍夫表示冼星海作品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传达坚韧不拔精神和对未来的信心 称晚会是哈中两国友谊的生动展现 相信两国友谊将永不动摇 [1] - 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蒋薇强调中哈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并肩战斗 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世界和平 指出冼星海与阿拉木图有深厚渊源 与哈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患难与共的情谊成为两国世代友好的象征与典范 [1]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壮丽画卷 恢弘史诗
文艺晚会概况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于9月3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时长约90分钟 [2][5][10] - 晚会通过史诗性演出回顾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 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 [5][10] 艺术表现形式 - 晚会包含情境表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情境歌舞《血染的白桦林》 舞蹈《殇》以及朗诵与合唱《怒吼吧 黄河》等节目 [10] - 采用《延安颂》《东方红》《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啊 朋友再见》等革命歌曲 结合现代舞美呈现历史记忆 [11] 延安精神象征 -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和精神高地 在晚会上通过艺术形式呈现 象征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 [5][6] - 抗战时期进步青年突破封锁奔赴延安 包括画家王式廓从武汉步行至延安 华君武从上海经多城抵达延安 [7] - 延安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精神动力 [7] 黄河文化意象 -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 在晚会中以《黄河颂》和《黄河大合唱》形式呈现 象征民族凝聚力 [8][9] -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 抒发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9] - 晚会第一场定名为"怒吼吧 黄河" 包含朗诵与合唱《怒吼吧 黄河》的表演 [10] 历史文艺作品 - 抗战时期文艺作品包括老舍在炮火中创作 丁玲成为首位抵达延安的知名作家 巴金创作《寒夜》 聂耳谱写《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 [12] -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设展览展出《东渡黄河》油画 描绘毛泽东等革命家东渡黄河的经历 [9] 精神传承意义 - 晚会通过文艺作品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让观众从过往中获得精神力量 [12] - 仪式仪仗表演《守护正义》将演出推向高潮 昭示正义必胜的真理力量 [12] - 纪念活动成为对和平正义的肯定和对世界未来的期许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