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延安》主题展览
搜索文档
吸引6亿人次的革命纪念馆,如何“圈粉”年轻人 | 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 2025-10-10 20:30
革命文物与纪念馆行业现状 - 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42万余处 国有馆藏革命文物有150万余件/套 [5] - 全国年均举办革命、建设、改革主题展览超过3000个 吸引6亿人次观众参观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 [3] - 全国有471个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6个省级行政区发布了95条革命文物主题游径 [3] - 截至目前 全国革命纪念馆数量超过3000家 一批标志性场馆建成开放 场馆建设质量和展陈水平显著提升 [8] 创新展览模式与青年参与 -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对18-35岁观众抽样调查显示 62%的人认为抗战精神与当代生活有距离 77%的人表示文物背后的故事比文物本身更动人 [6] - 该馆通过打造《我要去延安》主题展览等“青春态”叙事 尝试打破“代际温差”并找到与青年的“情感接口” [6] - 创新方法包括以“青春物件”为核心讲故事 例如通过刘蒙天的皮箱讲述其个人经历 并联合高校学生参与策展设计和实景剧表演 [7][8] - 展览开幕一年多来 该馆累计接待观众75万人次 同比增长136% 其中18-35岁群体占比达到65% [8] 纪念馆作为教育平台的功能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着力打造“六个一课”定制化“大思政课” 针对不同群体如即将出国的学生、港澳台同胞等 [11] - “行前一课”自2017年至今已有超过9000名南京学生参加 旨在培养其成为爱国主义者、中国故事讲述者与和平种子传播者 [11] - 教学方式以文物为“教材”、场馆为“教室”、遗址为“课堂” 利用如中山码头遗址遗物、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胶片等实物史料 [11] - 实际案例显示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与幸存者后代交流 能将课本知识与实物结合 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12] 专题展览与文物征集成果 - 《怒吼吧,中国》版画展精选北京鲁迅博物馆藏132幅抗战时期木刻作品及文献 系统呈现版画艺术的生命力 [14][15] - 版画因成本低、易复制传播 经鲁迅引介在抗战时期被广泛用于宣传 体现了“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的特点 [15] -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同期开放专题展览《改变世界的战争》 通过《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与观众产生情理共鸣 [16] -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从事文物工作34年 征集文物上万件 强调文物征集是长期研究阐释的过程 需“心用到、情至深、力竭尽”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