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
搜索文档
科普写作,从“知识驱动”到“故事驱动”(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书籍创作理念与方法 - 作者提出科普书创作应采用“故事驱动”模式,即以90%的精力构思故事,10%的精力科普知识,这与传统“知识驱动”模式相反[2] - 该理念借鉴了同行曹天元的成功经验,其作品《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在国内图书市场总销量仅次于霍金的《时间简史》[2] - 采用“故事驱动”的原因在于人类天性爱听故事,放眼整个图书出版业,传世之作几乎都在讲故事[2] 书籍内容与结构 - 本书《宇宙奥德赛:宇宙起源》是“故事驱动”理念的一次实践,内容从宇宙创生时刻出发,旅行至宇宙诞生后38万年[3] - 书籍围绕宇宙起源的三大主题展开:暴胀、宇宙大爆炸和宇宙微波背景,每个主题包含10篇科普文章,共计30篇文章[3] - 通过讲述两场宇宙学学派的“战争”来呈现科学史,第一场介绍暴胀学派4位理论宇宙学家过去40年间的竞争,第二场介绍宇宙大爆炸学派6位科学家的传奇人生及理论的三次起伏[3] 书籍出版与目标 - 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4] - 书籍序言发表于《人民日报》2025年10月31日第20版[4] - 书籍创作目标之一是希望能通过历史画卷让青少年对现代宇宙学产生兴趣[3]
为什么朋友圈更容易出现“跟风式悼念”
虎嗅· 2025-08-07 18:34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特征 - 热点反应速度被无限拉高 名人离世消息可在半小时内传遍朋友圈[1][2] - 信息获取习惯趋向碎片化 短视频和短平快内容主导认知形成[3] - 社交互动呈现仪式化特征 通过点赞转发构建虚拟悼念仪式[5] 用户行为模式分析 - 群体性参与存在表演性质 部分用户因跟风刷存在感而参与话题[5] - 信息传播形成社交象征意义 发布动态成为经营人设的方式[6] - 认知停留于符号化层面 对名人的理解仅限于标签化概括[8] 内容传播效率分析 - 短视频内容具有极高传播效率 15秒视频可收割百万流量[7] - 知识压缩为金句切片 算法系统奖励浅层参与者[7] - 深度内容获取时间成本高 阅读经典著作需数十小时[7] 信息传播的积极意义 - 社交传播扩大知名度 模糊印象可能转化为深度认知契机[12] - 表达对价值认同的向往 传递对人生态度的认可[14] - 传播行为可能成为起点 促使部分用户进一步探索深度内容[15] 时代认知悖论 - 信息过载与思想匮乏并存 接触伟大灵魂与深度理解形成反差[9][17] - 虚拟聚集与深度连接缺失 形成群体性缅怀与精神消费的矛盾[4] - 技术逻辑加速意义消解 社交媒体的互动仪式导致认知浅层化[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