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俗与迷信》
icon
搜索文档
“自叫自承当”和“救世主”的缺如|一叶识春秋
新京报· 2025-08-25 16:29
文章核心观点 - 通过中山陵建造期间民间"叫魂"谣言事件 分析中国民众对"迷信"的认知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揭示理性主义者与普通民众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分歧 [1][5][6][13][23][24] 民俗学研究 - 江绍原1920年代发表《民俗与迷信》 将迷信定义为"与近代科学相冲突的意念信念及行止" 收录巫术/禁忌/祭祀礼仪/占卜等研究内容 [2][5] - 著作包含1928年中山陵建造引发的"须摄取一千童男童女魂灵"谣言史料 记录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熟/上海/淮安等地的民间恐慌 [5][6] - 研究采用叶德均(淮安中学学生)和王瑞灵(安徽无为县教师)提供的实地报告 但研究者均持科学理性立场 将事件视为愚昧与科学的斗争 [6] 谣言传播机制 - 谣言起于1928年4月南京 官方发布辟谣布告并逮捕20余名嫌疑犯 但查禁行动反而强化民众对谣言的信任度 [7][8] - 民间衍生出多种破解法术:黄布袋装茶叶白米并书写"中山造坟墓 与我不相干"(松江);红布书写咒语佩戴(上海/淮安) [6] - 类似谣言模式历史上反复出现 如北京曾谣传灾祸降于儿童 需钉小国旗或佩戴装狗毛朱砂的布袋辟灾 [6] 理性主义者的认知局限 - 江绍原等新文化人认为迷信蛊惑人心是因有人牟利设计 如药铺老板为出售朱砂故意散布瘟神传言 [11][12] - 该观点存在逻辑缺陷:药铺老板投入制作传单的成本远超朱砂销售收益 且无法解释全国多地同步出现类似传言的现象 [12][13] - 理性主义者陷入"阴谋论"思维 认定所有行为必基于现实利益驱动 否认信仰本身的精神价值 [13] 文化传统差异 - 孙中山未能像列宁那样被神化为"救世主" 因中国文化缺乏弥赛亚传统 更强调"自作自受"的自主精神 [16][20][21][24] - 中国民众对官府本能保持距离 信奉"天高皇帝远" 对公共工程首先怀疑是官府欺压小民的方式 [23] - 民间咒语普遍强调"与我不相干" 反映民众对政治变革的疏离感 而非反对具体新政措施 [17][23] 历史研究方法 - 该文属于"一叶识春秋"专栏 通过重新解读近代被忽略的文献 揭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基本特征 [2] - 分析注重史料的多角度阐释 指出尽管原始记录带有倾向性 但仍可从中捕捉被忽视的社会声音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