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
搜索文档
央行张蓓:数字赋能为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提供支撑
证券时报网· 2025-09-27 20:4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正牵头制定并试点《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旨在通过金融手段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强调数字赋能是解决该领域数据、信任及融资效率等关键瓶颈的重要支撑 [1][2][3] 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与目录 - 央行牵头制定的《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已在部分有意愿的地区启动试用,该目录充分对标国际标准并考虑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特色 [1] - 目录注重与现有绿色金融标准衔接,直接吸纳针对性强的生物多样性活动并适当扩充,以降低标准落地成本并提升全面性 [2] - 目录采用“目录列示+原则引导+负面约束”的立体化标准体系,并建立针对“漂绿”“洗绿”的惩戒机制,以确保实操性并守住生态保护底线 [2] 数字赋能的作用与挑战 - 数字赋能被定位为解决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落地难题的关键,可突破数据采集、分析、信任及融资效率等瓶颈,形成从数据支撑到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 [1][2] - 数字技术应用面临数据基础与算法模型的制约,包括自然和生物多样性可靠数据稀缺,以及深度学习模型如“黑箱”般决策逻辑不透明,增加了信任风险和滥用可能性 [3] - 该领域商业模式不成熟且配套措施不完善,因投资回报周期长、项目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导致私营部门投资者态度谨慎,限制了数字技术在资金匹配中的作用 [3] - 数字技术赋能还面临社会包容挑战和伦理问题,人工智能驱动的市场可能将生态系统过度简化为可交易信用,从而将市场效率置于生态完整性之上 [3] 金融支持的意义 - 加强金融支持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可引导资金从自然有害领域转向自然友好领域,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并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 [1] - 金融支持能扩大投资与就业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促进自然相关风险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