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跑天府
搜索文档
排解“情绪毒素” 以体育促身心健康——专家热议教育部要求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
新华社· 2025-10-26 16:57
政策核心内容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第二条强调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将体育活动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着力点 [1] - 该政策从减轻学业负担、保障睡眠时间到加强体育活动,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链条 [1] 政策意义与定位转变 - 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从“课外活动”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环节 [1] - 该举措突出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坚韧品格的关键抓手 [1] - 政策出台被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拐点”的契机,特别及时 [1] 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与作用 - 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被概括为“动起来、升起来、强起来”,分别对应数量保障、质量提升和习惯养成 [2] - 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增强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增强自信与社会适应力 [1][2] - 体育活动为情绪释放提供最自然的出口,身体在出汗、加速中分泌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产生快乐感,排解“情绪毒素” [4] 学校实践案例 - 四川天府七中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学生实行“一人一课表”,可在60余项运动中自由选择,形成“天天运动、人人参与”的校园氛围 [3] - 学校推出“阳光调适运动包”,将跑步、瑜伽、太极、飞盘等项目纳入情绪管理方案,帮助压力大的学生缓解焦虑 [3] - 学校以“无处不体育、人人能上场”为目标,运动成为校园生活的底色,比赛成为每个学生的节日 [3] 落实建议与未来展望 - 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是心理健康促进的系统工程,建议学校从理念到机制形成系统推进格局 [4] - 校长和管理层需具备“以体育促进全面健康”的意识,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科学规划运动空间,丰富器材种类 [4] - 政策出台将推动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更紧密合力,在运动中培育自信、合作与坚韧,成为化解焦虑、改善情绪、促进成长的重要力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