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生心理健康
icon
搜索文档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
券商中国· 2025-11-19 23:09
政策核心方向 - 教育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旨在通过减轻学业负担、加强体育活动和睡眠保障、规范考试管理等多维度举措 系统性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1][4] 学业负担与考试管理 - 严控书面作业总量 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 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4] - 规范考试管理 减少日常测试频次 合理设置考试难度 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4] - 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 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 [4]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 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 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缓解升学焦虑 [4] 体育活动与健康保障 -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 [4] - 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4] - 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 为学生放学后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场所保障 [2][4] - 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 延长学生课间活动时间 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 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长 [4] - 开展健康学校建设试点 探索一揽子解决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学生身心健康突出问题的有效机制模式 [4] 睡眠管理与作息安排 - 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 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午休时间 [3][4] - 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睡眠知识 指导家长制定科学作息时间表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 [4] - 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 坚决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 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8] - 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8] 网络使用与环境净化 - 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用网习惯 [5][8]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 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8] - 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 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8] - 会同有关部门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 优化算法推荐机制 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类信息 坚决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 [8] - 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 加强动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和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管理 [8] 特殊学生群体关怀 - 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 "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6][8] - 在开学、考试、假期、升学等时间节点 密切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情绪和行为变化 针对性开展心理状况研判、个体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 [8] - 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保持常态化联系 对特殊学生群体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 及时掌握心理变化和家庭关系情况 [8] - 深化实施"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等行动 [8] - 支持寄宿制学校改善生活条件 加强对寄宿学生的生活照料和安全管护 提升学校管理人员、生活教师的关爱服务水平 [8] 心理健康监测与干预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 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 [7][8]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年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工作开展情况 [8] - 督促指导地方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完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预警、干预处置机制 推进分级响应模式 [8] - 统筹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每名学生每学年接受心理测评一般不超过1次 [8] 学校教育与支持体系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提升教师"育心"意识和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提高对学生心理行为偏常的识别和早期干预能力 [9][12] - 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校医和保健教师 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2] - 构建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开展接力式服务 [12] -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 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 [12] -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开展心理与社会支持服务 [12] - 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支持地方探索开发"AI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 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初步识别、即时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等 [12] 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 - 实施中小学"护苗行动" 及时化解学生间存在的矛盾冲突 坚决防止各类学生欺凌行为 [10][12] - 开展"和谐校园""友善班级""温馨宿舍"建设 加强集体教育 营造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 [12] - 发挥班(团)干部、心理委员、宿舍长等作用 鼓励开展朋辈帮扶 [12] - 学校普遍建立心理健康类、艺体类、科技类、实践类、志愿服务类等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 常态化组织集体活动 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 推动"生生有社团" [12] -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 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及时做好教职工心理调适和情绪关怀 [12] 家庭教育与家校协同 - 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 密切家校协同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访等形式 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 [11][12] - 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 定期向家长反馈 帮助家长及时掌握情况 重点做好与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家庭沟通联系 共同做好关心关爱 [12] - 会同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 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 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和谐和睦的家庭环境 [12] 跨部门协同与社会支持 - 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 做好知识普及、业务指导、心理咨询、师资培训等工作 [13] - 会同卫生健康、公安、网信、社会工作、共青团、妇联等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 推进精神疾病转介就医和愈后复学机制建设 指导学校制定校园突发心理危机事件处理预案 [13] - 发挥好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12356心理援助热线作用 [13] - 会同民政、卫生健康、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建设社区心理服务平台 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13] - 会同宣传、卫生健康、科协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表现与识别等科普 提升宣传引导专业性、科学性 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13]
排解“情绪毒素” 以体育促身心健康——专家热议教育部要求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
新华社· 2025-10-26 16:57
政策核心内容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第二条强调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将体育活动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着力点 [1] - 该政策从减轻学业负担、保障睡眠时间到加强体育活动,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链条 [1] 政策意义与定位转变 - 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从“课外活动”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环节 [1] - 该举措突出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坚韧品格的关键抓手 [1] - 政策出台被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拐点”的契机,特别及时 [1] 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与作用 - 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被概括为“动起来、升起来、强起来”,分别对应数量保障、质量提升和习惯养成 [2] - 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增强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增强自信与社会适应力 [1][2] - 体育活动为情绪释放提供最自然的出口,身体在出汗、加速中分泌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产生快乐感,排解“情绪毒素” [4] 学校实践案例 - 四川天府七中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学生实行“一人一课表”,可在60余项运动中自由选择,形成“天天运动、人人参与”的校园氛围 [3] - 学校推出“阳光调适运动包”,将跑步、瑜伽、太极、飞盘等项目纳入情绪管理方案,帮助压力大的学生缓解焦虑 [3] - 学校以“无处不体育、人人能上场”为目标,运动成为校园生活的底色,比赛成为每个学生的节日 [3] 落实建议与未来展望 - 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是心理健康促进的系统工程,建议学校从理念到机制形成系统推进格局 [4] - 校长和管理层需具备“以体育促进全面健康”的意识,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科学规划运动空间,丰富器材种类 [4] - 政策出台将推动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更紧密合力,在运动中培育自信、合作与坚韧,成为化解焦虑、改善情绪、促进成长的重要力量 [5]
专访黄花春:广西男女升学率差距为何越拉越大
经济观察网· 2025-07-30 16:24
教育性别差距现状 - 广西崇左高中理科班女生占比超过50% 部分男生宿舍调整为女生宿舍[1] - 广西县城示范性高中女生占比从十五年前的1/4至1/3快速上升至目前的3/4[1] - 2022年广西普通本科院校招生中女性占比达73.3%[2] - 非示范性高中或职业高中男生仍占多数 初升高成为男女生升学差距分水岭[1][2] 乡村教育问题表现 - 乡镇初中班级男女生数量均衡但男生学风较差 上课调皮捣蛋或睡觉[2] - 乡村学生缺乏求知欲 不少男生想法是"混完初中三年拿到毕业证就行"[2] - 广西农村地区小学初中约2/3的孩子是留守儿童[6] - 留守儿童家庭中爷爷奶奶辈存在"重男轻女"传统思想 对男孩读书成绩不作严格要求[6] 手机依赖与家庭教育 - 广西乡镇小孩从1岁多开始用长辈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 依赖程度超过婴儿对奶嘴依赖[4] - 家庭教育理念令人担忧 父母不会控制孩子使用手机时间 不知如何引导学习习惯[6] - 父母将教育责任推给学校 表示"不敢管"要求老师帮忙管教[6] - 上午10点至11点很多小孩还在睡觉 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7] 社会经济影响 - 崇左高中招聘教师时男教师"一人难求"[8] - 当地企事业单位新入职员工中女性占多数[8] - 城区高学历女性教师群体找不到学历相匹配适龄对象 乡村有大量单身男性[8] - 学生家庭中父母离婚情况越来越多 离婚后孩子成为新一代留守儿童[8] 观念与心态问题 - 当地家庭存在"躺平"心态 认为没有文凭也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7] - 父母辈教育理念影响下 孩子也养成"躺平"心态不愿参与家务劳动[7] - 高中男生不愿担任劳动委员生活委员 体育课时怕晒怕苦怕累怕出汗[10] - 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而母亲过于宠爱孩子 导致孩子缺乏独立动手能力[10]
彩虹跑释放青春活力,北交大引入AI疏导学生心理健康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5 20:19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 北京交通大学与京东健康联合举办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引入AI大模型等新技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1] - 活动包含"情感加油站"、创意游戏区等互动体验,融入心理学元素帮助学生释放压力[1]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升级 - 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强调学生身心健康为首要任务,引入"互联网+"社会力量提供更多心理求助渠道[3] - 学校通过AI技术实现早筛查、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应对互联网时代学生需求[3] 政策与技术驱动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3] - 京东健康指出高校心理素质基建完备但仍面临挑战,互联网平台和AI技术可辅助心理辅导高峰期需求[3] AI心理服务平台应用 - 北交大线上平台"红果园心驿站"采用京东健康医疗AI大模型,提供AI视频聊天抑郁检测服务,1分钟生成实时报告[4] - 平台集成"聊愈小宇宙"、风险预警、趣味测评等工具,实现7×24小时心理陪伴[4] - 平台连接全国6000余名精神科医生与2000多名心理咨询师,提供线下就医绿色通道及个案联合研讨服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