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分析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教改深水区:AI素养如何润物无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17:00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现状 - 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尚未实现常态化,存在设备闲置或低效使用现象 [1] - 68.15%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已应用至少一项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西城、昌平、平谷三区实现100%覆盖 [2][3] - 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教师备课、课堂管理、教学分析等传统教学环节的效能提升 [3] 应用障碍分析 - 供给侧问题:教育产品标准不统一、数据资源共享不足、产品与需求匹配度低 [1][4] - 需求侧问题:教师AI素养不足(缺乏常态化培训)、学校对数据隐私与伦理存在顾虑 [1][4] - 评价机制缺陷:人工智能未纳入中高考科目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1][6] 政策与课程发展 - 教育部等九部门要求将AI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流程,北京计划2025年秋季起推行8课时/学年AI通识课 [1][7]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将大幅增加AI内容,但全国缺乏机制性课时安排 [6][7] - 浙江省为全国唯一在高考设技术科目的省份,专家建议通过数学/物理等学科渗透AI素养考查 [7][8] 技术价值与协同需求 - AI技术可提升教师40%工作效率(备课、作业批改等),释放精力用于高价值教学活动 [2] - 需构建纵向(政策-学校-课堂)与横向(管理者-教师-技术商)协同机制推动转型 [5] - 当前300课时的跨学科教学空间可满足AI通识课程开设需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