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量策略PVMA(多头)

搜索文档
策略专题:指数趋势投资之价量策略
金圆统一证券· 2025-07-07 15:07
报告核心观点 - 成交量变化体现多空双方对价格波动的反应,蕴含趋势持续或反转线索 [1][4] - 价量策略 PVMA(多头)抓取两种典型多头量价配合关系生成交易信号,20 年回测显示年复合收益率 14.7196%等,绩效优秀 [1] - 价量策略 REV 将价格和成交量合成新指标,用双重移动平均线生成交易信号,20 年回测显示年复合收益率 14.7208%等,绩效优秀 [1] - 价量策略 PVMA(多头)最大回撤幅度大多在 15%左右,胜率近或超 50%,体验感佳;价量策略 REV 收益水平高,对追求高收益投资者有吸引力 [2][25] 价量策略 PVMA(多头) 策略思路 - 稳定或缩小成交量代表多空观点趋于一致,原有趋势大概率延续;放大成交量代表观点分歧扩大,易引发趋势转折 [5] - 确定放量系数 K,将当日成交量大于 K 乘 N 日成交量均量作为放量标准 [6] - 抓取两种多头量价配合关系生成交易信号:成交量由稳定/低迷转放量且价格上涨,顺势开仓做多;多空一致看空趋势中放量,反转开仓做多 [7] 交易规则 - 每日收盘计算 SMA(N1)、SMA(N2)、VMA(N1)值 [8] - 开仓条件:C(T)>SMA(N1)且 V>K*VMA(N1),次日开盘多头顺势开仓;C(T)<SMA(N2)且 V>K*VMA(N1),次日开盘多头反转开仓;两条件遵循孰先原则或后条件作加仓信号 [8] - 平仓条件:C(T)<C(T - 1)且 V<K*VMA(N1),次日开盘多头平仓;无止损设置 [8] 策略评估 - 以 000985 中证全指为基准,20050101 - 20241231 数据显示,价量策略 PVMA(多头)年复合收益率 14.7196%,α值 6.5315%,最大回撤幅度 - 13.36%等 [10] 应用于其他指数绩效统计 - 上证 50(20040101 - 20241231):指数年复合收益率 4.7589%,策略年复合收益率 6.9801%,胜率 48.05%,最大回撤幅度 - 31.68% [14] - 沪深 300(20050101 - 20241231):指数年复合收益率 7.1824%,策略年复合收益率 11.8497%,胜率 48.77%,最大回撤幅度 - 16.7% [14] - 中证 500(20070101 - 20241231):指数年复合收益率 6.8969%,策略年复合收益率 17.1532%,胜率 59.35%,最大回撤幅度 - 14.95% [14] - 中证 1000(20050101 - 20241231):指数年复合收益率 9.3887%,策略年复合收益率 21.8994%,胜率 61.48%,最大回撤幅度 - 12.06% [14] 价量策略 REV 策略思路 - 将价格和成交量合成新价量指标 REV,REV = 当日涨跌幅*当日换手率 [15][16] - 对 REV 指标值移动平均处理,N 小(S)找市场进入时机有用,N 大(L)衡量多空长期力量角逐有效,采用 REV 双重移动平均线生成交易信号 [17][18] 交易规则 - 每日收盘计算 REV 值、REV - EMA(S)值、REV - EMA(L)值 [19] - REV - EMA(S)>REV - EMA(L),次日开盘空头平仓/多头开仓或多头持仓;REV - EMA(S)<REV - EMA(L),次日开盘多头平仓/空头开仓或空头持仓;无止损设置 [19] 策略评估 - 以 000985 中证全指为基准,20050101 - 20241231 数据显示,价量策略 REV 年复合收益率 14.7208%,α值 6.5328%,最大回撤幅度 - 31.67%等 [20] 应用于其他指数绩效统计 - 上证 50(20040101 - 20241231):指数年复合收益率 4.7589%,策略年复合收益率 7.9729%,胜率 39.71%,最大回撤幅度 - 47.49% [24] - 沪深 300(20050101 - 20241231):指数年复合收益率 7.1824%,策略年复合收益率 14.9739%,胜率 39.72%,最大回撤幅度 - 35.72% [24] - 中证 500(20070101 - 20241231):指数年复合收益率 6.8969%,策略年复合收益率 27.0163%,胜率 40.22%,最大回撤幅度 - 38.28% [24] 策略应用注意事项 - 价量策略 PVMA(多头)最大回撤小、胜率高,体验感好;价量策略 REV 收益高,吸引追求高收益投资者 [25] - 价量策略 PVMA 是纯多头策略,行情适用性受限但投资标的范围拓宽,应用于其他指数需回测判定适用性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