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会动的苏绣
icon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丨年轻人钟情老手艺 非遗装上“新引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7 11:45
非遗传承年轻化趋势 - 非遗技艺在年轻群体中受欢迎程度显著提升,成为假期社交分享的新内容,如青瓷茶盏、糖画、掐丝珐琅手作等[1] - 年轻非遗匠人数量快速增长,00后非遗创作者同比增加95%,30岁以下传承人增加24%[5] - 年轻传承人通过创新手法(如将记忆金属与苏绣结合、融入卡通形象)使非遗项目更贴近现代审美,吸引年轻受众[4] 非遗活动与传播影响力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参与规模庞大,近万名演职人员展示全国知名非遗项目,如河北常山战鼓、贵州阿妹戚拖舞、广东佛山醒狮[3] -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渠道,例如北派舞狮通过短视频从乡村集市火遍全国,显著扩大观众基础[9] - 非遗与流行文化融合案例增多,如《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融入侗歌、越剧《新龙门客栈》采用沉浸式表演,成功吸引年轻粉丝[19] 政策与资金支持 -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13.8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另拨付20.33亿元用于非遗保护设施建设[9] - 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每年2万元补助,优秀传承活动额外奖励5000元,大部分省份同步配套省级经费[9] -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间149所高校举办1400多期培训班,覆盖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培训5.1万人[18] 非遗产业化与经济效益 - 非遗好物线上销售规模庞大,某电商平台去年销量超65亿单,相当于全国人均约4.6单,推动非遗从“情怀传承”转向市场化发展[11] - 非遗传播带动地方经济,如侗族大歌视频走红后,侗寨特产销量增长、旅游热度提升,村民通过参与传承实现增收[17] - 非遗元素融入日常消费(如服饰、手作),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的新选择,形成“文化+消费”的产业联动[21] 非遗传承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 非遗项目覆盖广泛,全国已认定超9万名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10万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体系日益完善[11] - 非遗成为文化纽带,例如潮汕英歌舞在台湾地区视频获10万点赞,网友评论强调“同宗同源”的亲切感,促进跨区域文化交流[23] - 年轻传承人通过建立传承室(如侗族大歌传承室)、培训儿童等方式,确保非遗技艺的代际延续,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18]
焦点访谈|文化根脉与青春活力双向奔赴 非遗传承跑出加速度
央视网· 2025-10-06 21:43
非遗行业年轻化趋势 - 非遗技艺在年轻群体中受欢迎程度显著提升,从“老气”变为“香饽饽”,年轻人热衷于体验和展示如青瓷、糖画、掐丝珐琅等非遗项目[1] - 年轻非遗传承人数量快速增长,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00后”非遗创作者同比暴涨95%,30岁以下传承人增加24%[3] - 年轻传承人通过创新方式活化非遗,例如将记忆金属与苏绣结合、将卡通形象融入面人创作,使传统技艺更贴近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3] 非遗传承人生态与支持体系 - 国家财政对非遗保护提供强力资金支持,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达113.80亿元,国家发改委拨付20.33亿元建设非遗保护设施[6] - 建立完善的非遗传承人支持机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可获得2万元补助,优秀传承活动额外奖励5000元,大部分省份也配套省级支持经费[6] - 全国已形成覆盖广泛的非遗保护体系,认定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9万人,非遗代表性项目突破10万项[8] 非遗产业经济效应 - 非遗产品线上销售表现强劲,某电商平台去年非遗好物销量超65亿单,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下单约4.6单,显示非遗市场化潜力巨大[8] - 非遗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例如侗族大歌通过短视频传播带动特产销售和旅游发展,使冷清村寨重现活力,形成良性经济循环[10] - 非遗传承为乡村带来实际收入增长,村民因唱侗歌能增收而积极参与,传统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10] 非遗传播与教育创新 - 数字技术成为非遗传播“加速器”,年轻传承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使北派舞狮等非遗项目从乡村走向全国,极大拓展受众群体[5] - 国家实施系统性非遗人才培养计划,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推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间149所高校举办1400多期培训班,覆盖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培训5.1万人[12] - 高校教育体系提升传承人媒介传播能力,200多所院校参与研培项目让20多万人感受非遗魅力,有效扩大非遗影响力[12] 非遗内容创新与跨界融合 - 年轻传承人推动非遗与当代文化产品融合,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融入侗歌,越剧《新龙门客栈》采用沉浸式表演,成功吸引年轻受众[12] - 非遗元素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绣有非遗纹样的服饰成为潮流搭配,面人、蜡染等手作活动成为缓解压力的新选择,提升非遗实用价值[13] - 非遗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潮汕英歌舞在台湾地区视频获十万点赞,台湾网友评论显示对同宗同源文化的强烈认同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