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搜索文档
一针一刺 尽显神韵(传承)
人民日报· 2025-11-19 07:30
行业历史与技艺特点 - 仙居花灯又称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曾几近失传,于1983年经挖掘复原出27个传统品种[1] - 制作工艺独特,以珠光纸和色卡纸为材料,通过凿花、粘贴拷贝纸、熨烫平整等步骤,核心是针刺技艺,需在每平方厘米纸片上刺出100至150个针眼,单灯针刺数量达几十万至几百万孔[2] - 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陈建伟自2006年起学习制作,从业近二十载[2] 传承发展与创新举措 - 行业通过开发花灯手工包降低非遗接触门槛,并开设共富工坊吸引学生和游客参与[3] - 推进非遗技艺进校园,成立花灯社团、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艺术节、布置展示厅并设立大师工作室[3] - 仙居职业中专于2010年因花灯制作技艺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授牌[3]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壮锦新生:古老纹样闯入国际时装周
新华网· 2025-11-08 21:19
行业地位与文化价值 -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锦[1] - 壮族织锦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 传承千年的壮锦在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中闪耀国际秀场[1] 产品与技术发展 - 传统壮锦以棉麻为原料,广西嘉联真丝壮锦填补了广西在全真丝壮锦织造领域的空白[1] - 从前壮锦使用竹笼机织造,每天数万次重复动作仅能织出几公分,古时有“寸锦寸金”之说[1] - 如今壮锦生产通过机械化解决了宽幅和产量的问题[3] 应用领域与市场拓展 - 壮锦用途已从头巾、布袋、婴儿背带等传统物件拓展至日常生活多个领域[3] - 产品应用范围的扩大显示了行业从传统工艺向更广泛消费品市场的创新转型[3]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华州皮影:破圈焕新的古老技艺
新华社· 2025-11-02 16:40
行业历史与地位 - 行业重要发源地之一为陕西,其中渭南市华州皮影起源于秦汉时期,完善于隋唐时期 [1] - 华州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性品类 [1] 产品工艺特点 - 产品制作工艺直接影响表演效果,华州皮影以造型优美、雕刻细腻、染彩厚重著称 [3] - 产品制作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公司传承与创新 - 公司传承人从14岁开始接触皮影制作,并被认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3] - 公司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通过开设传习所、创新演出形式、推动与当代艺术跨界融合等方式为产品注入新活力 [4] - 公司的创新举措使华州皮影重焕光彩 [4]
走近农民手艺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30 06:55
黎锦技艺与公司发展 - 公司创始人从事黎锦技艺超过40年,并于2014年成立传习所,后于2019年与女儿共同成立“锦家人”公司 [5] - 公司采用“版样”分发模式,组织村里织娘在家织锦,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并开发出发箍、耳环、钥匙扣和时尚包等创新产品 [5] - 创始人被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聘为专业课教师,累计教授学生超过20,000人,并获得“省级非遗传承人”等荣誉 [6] 库车大馕制作与传承 - 库车大馕被誉为“馕中之王”,平均直径超过半米,其制作技艺为国家非遗,每日产量达1,000至2,000张且供不应求 [6][7] - 传承人培养出近100名徒弟,并于2020年在广州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中华绝技”展演,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7] - 产品出现创新趋势,如年轻人将馕开发为精致伴手礼,并创造馕配酸奶、咖啡等“网红”吃法 [7] 木作工艺产业化 - 公司负责人将传统榫卯结构与家乡风景结合,设计出小驴凳、猪猪凳、通济堰坝文创摆件等产品,并自2014年起成立“有个木匠”店铺和特色民宿 [8][9] - 业务模式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并与景区合作打造特色旅游点,同时探索“订单+农户”模式以带动本地就业 [9] - 产业发展目标是将小木作打造成大产业,使其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助力 [9] 乌鱼绣技艺与培训 - 乌鱼绣于2013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创始人经过试验,用20多种丝线首创“冰雪刺绣”作品《寒江独钓》 [10] - 公司于2014年创办培训学校,对贫困户学员免学费、送材料,累计培训超过3,000名绣娘,其中一幅精品刺绣售价可达30,000元 [11] - 业务核心是通过传承技艺帮助绣娘增收,一幅精品刺绣为绣娘带来显著收入提升 [11] 威县土布技艺保护 - 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有700年历史,涉及72道工序,传承人创新“通经断纬”技法,并升级别花技艺,使色彩多样化 [11][12] - 传承人致力于纹样保护,已收藏486种纹样,并能织造1,000多种纹样,计划通过“织档案”项目用文字、图片和视频完整记录制作流程 [12] - 在5个多月内已完成120多种纹样的织造,并记录了其中52种的完整制作流程 [13] 剪纸艺术商业化 - 公司创始人从事剪纸30多年,题材从传统花样扩展至安塞腰鼓、信天游等现代元素,产品形式从窗花发展为装框作品 [13][14][15] - 公司于2015年开始举办免费剪纸培训班,并成立民间剪纸文化传播公司,统一装裱和销售作品,借助景区展销点拓展市场 [15] - 产品已进入课堂并走向国际,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使古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15]
山东博山:非遗进校园 学习共传承
人民网· 2025-10-24 10:17
活动概述 - 10月22日在淄博市博山区多所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1][2][3][5] 参与学校 - 活动在博山区中心路小学、四十亩地小学和博山第六中学进行 [1][2][3][5] 教学活动内容 - 志愿者王彬在中心路小学传授传统剪纸技艺 [1] - 四十亩地小学学生进行布贴画头饰创作 [1] - 教师韩晓英在四十亩地小学辅导学生创作布贴画 [2] - 中心路小学学生学习陶瓷制作技艺 [2][3] - 志愿者赵锦星在中心路小学讲解陶瓷制作技艺 [3] - 博山第六中学学生进行陶瓷彩绘创作 [5] - 志愿者在中心路小学传授抖空竹技艺 [5]
青海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 指尖传承四百年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1:28
非遗技艺核心特征 - 以马尾与丝线组合勾线为特色,融合刺绣、堆绣与绘画技艺 [3][5][7] - 技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3][5][7] - 画面具有浮雕感的立体效果且保存长久 [3][5][7] 文化内涵与官方认可 - 艺术题材涵盖藏族历史、文化、生活等领域 [3][5][7] - 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5][7] 传承与产业发展 -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设有专门的传习所进行技艺传承 [3][5][7][9][11][13] - 传承人土登伟色运用传统方法制作马尾钉线并指导学员 [3][11][13] - 近年来该制作技艺得到创新运用 [13] - 班玛县通过非遗技艺培训,有效推动了传统技艺传承与就业增收 [3][5][7][9][11][13]
焦点访谈丨年轻人钟情老手艺 非遗装上“新引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7 11:45
非遗传承年轻化趋势 - 非遗技艺在年轻群体中受欢迎程度显著提升,成为假期社交分享的新内容,如青瓷茶盏、糖画、掐丝珐琅手作等[1] - 年轻非遗匠人数量快速增长,00后非遗创作者同比增加95%,30岁以下传承人增加24%[5] - 年轻传承人通过创新手法(如将记忆金属与苏绣结合、融入卡通形象)使非遗项目更贴近现代审美,吸引年轻受众[4] 非遗活动与传播影响力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参与规模庞大,近万名演职人员展示全国知名非遗项目,如河北常山战鼓、贵州阿妹戚拖舞、广东佛山醒狮[3] -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渠道,例如北派舞狮通过短视频从乡村集市火遍全国,显著扩大观众基础[9] - 非遗与流行文化融合案例增多,如《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融入侗歌、越剧《新龙门客栈》采用沉浸式表演,成功吸引年轻粉丝[19] 政策与资金支持 -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13.8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另拨付20.33亿元用于非遗保护设施建设[9] - 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每年2万元补助,优秀传承活动额外奖励5000元,大部分省份同步配套省级经费[9] -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间149所高校举办1400多期培训班,覆盖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培训5.1万人[18] 非遗产业化与经济效益 - 非遗好物线上销售规模庞大,某电商平台去年销量超65亿单,相当于全国人均约4.6单,推动非遗从“情怀传承”转向市场化发展[11] - 非遗传播带动地方经济,如侗族大歌视频走红后,侗寨特产销量增长、旅游热度提升,村民通过参与传承实现增收[17] - 非遗元素融入日常消费(如服饰、手作),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的新选择,形成“文化+消费”的产业联动[21] 非遗传承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 非遗项目覆盖广泛,全国已认定超9万名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10万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体系日益完善[11] - 非遗成为文化纽带,例如潮汕英歌舞在台湾地区视频获10万点赞,网友评论强调“同宗同源”的亲切感,促进跨区域文化交流[23] - 年轻传承人通过建立传承室(如侗族大歌传承室)、培训儿童等方式,确保非遗技艺的代际延续,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18]
焦点访谈|文化根脉与青春活力双向奔赴 非遗传承跑出加速度
央视网· 2025-10-06 21:43
非遗行业年轻化趋势 - 非遗技艺在年轻群体中受欢迎程度显著提升,从“老气”变为“香饽饽”,年轻人热衷于体验和展示如青瓷、糖画、掐丝珐琅等非遗项目[1] - 年轻非遗传承人数量快速增长,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00后”非遗创作者同比暴涨95%,30岁以下传承人增加24%[3] - 年轻传承人通过创新方式活化非遗,例如将记忆金属与苏绣结合、将卡通形象融入面人创作,使传统技艺更贴近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3] 非遗传承人生态与支持体系 - 国家财政对非遗保护提供强力资金支持,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达113.80亿元,国家发改委拨付20.33亿元建设非遗保护设施[6] - 建立完善的非遗传承人支持机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可获得2万元补助,优秀传承活动额外奖励5000元,大部分省份也配套省级支持经费[6] - 全国已形成覆盖广泛的非遗保护体系,认定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9万人,非遗代表性项目突破10万项[8] 非遗产业经济效应 - 非遗产品线上销售表现强劲,某电商平台去年非遗好物销量超65亿单,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下单约4.6单,显示非遗市场化潜力巨大[8] - 非遗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例如侗族大歌通过短视频传播带动特产销售和旅游发展,使冷清村寨重现活力,形成良性经济循环[10] - 非遗传承为乡村带来实际收入增长,村民因唱侗歌能增收而积极参与,传统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10] 非遗传播与教育创新 - 数字技术成为非遗传播“加速器”,年轻传承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使北派舞狮等非遗项目从乡村走向全国,极大拓展受众群体[5] - 国家实施系统性非遗人才培养计划,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推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间149所高校举办1400多期培训班,覆盖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培训5.1万人[12] - 高校教育体系提升传承人媒介传播能力,200多所院校参与研培项目让20多万人感受非遗魅力,有效扩大非遗影响力[12] 非遗内容创新与跨界融合 - 年轻传承人推动非遗与当代文化产品融合,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融入侗歌,越剧《新龙门客栈》采用沉浸式表演,成功吸引年轻受众[12] - 非遗元素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绣有非遗纹样的服饰成为潮流搭配,面人、蜡染等手作活动成为缓解压力的新选择,提升非遗实用价值[13] - 非遗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潮汕英歌舞在台湾地区视频获十万点赞,台湾网友评论显示对同宗同源文化的强烈认同感[15]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新京报· 2025-09-20 10:48
核心观点 - 北京绒花(绒鸟)非遗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蔡志伟通过守正创新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 包括国际舞台亮相 设计创新和商业化探索 [2][3][18][19] - 绒花技艺拥有四百余年历史 起源于隋唐 兴盛于明清 是具备宫廷艺术背景的高超手工艺 [6][7] - 行业面临传承基数小和机械化替代局限性等挑战 但手工独特性与商业化结合构成可持续发展路径 [15][19][21] 传承人背景与成就 - 蔡志伟2002年师从第五代传人高振兴 2025年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学习过程强调"偷师"和自主琢磨 [10][13] - 作品《双孔雀》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银奖 《国色天香》《争奇斗艳》获2019年"工美杯"铜奖 [2] - 为2022年冬奥会制作"唐花飞雪"颁奖礼帽饰 21天完成近200朵绒花 首次使非遗技艺登上国际舞台 [8][9] 工艺特性与技术要求 - 核心工序包含拴拍子(做绒条) 刹活儿(修剪造型) 攒活儿(组合成型)共20道复杂流程 [14][15] - 手工染色需使用矿物染料 冬奥会调色要求"霞光红"需达到红而不艳的层次效果 [8][9] - 绒条工艺极限长度达30厘米 需保持粗细均匀和光滑饱满 突破传统小型化限制 [3][18] 历史渊源与文化地位 - 技艺起源于隋唐妃子饰花传说 明代形成产业 清代供宫廷使用 北京花市大街因绒花集散得名 [6] - 官方称谓"宫花"证实其宫廷艺术地位 区别于民间艺术认知 曾引领古代时尚风潮 [7] - 传统用途包括婚嫁凤冠 头饰等 现代应用扩展至时装 日常配饰等多元化场景 [18][19] 创新与商业化发展 - 设计创新包括开发耳环 胸针等现代配饰 与西装 卫衣 晚礼服等服饰搭配 [19] - 建立"教学-创作-销售"生态 通过新媒体平台招收50余名学员 实现手艺变现 [19] - 目标包括建立北京展示空间 全国布点体验 推动非遗商业化同时保持手工本色 [20][21] 国际推广与行业挑战 - 计划以四季花卉主题作品参加巴黎时装周 平衡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 [19] - 机械化生产存在精细度不足缺陷 手工独一无二性构成核心价值 [15] - 当前国际接受度有限 需通过文化符号转化提升全球认可度 [19]
长鼓彩裙舞新姿(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核心观点 - 朝鲜族长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承人朴圣燮的推动下实现了从专业表演向大众普及的转型 通过教材编写 队伍组建和教学推广等方式促进了多民族参与和年轻化发展 [1][2][3] 传承发展历程 - 1978年起朴圣燮在图们市歌舞团从事舞蹈编导工作 1993年转任街道文化站长后组建首支老年长鼓舞队 初始条件艰苦仅11只长鼓且队员平均年龄60岁以上 [1][2] - 通过提炼节奏体系与简化技法 编创适宜不同基础的舞蹈 队伍年演出量超100天 获得多方支持购置服装道具 [2] - 2008年朝鲜族长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现从言传身教向教材化传承转变 [3] 创新传承方式 - 编写《朝鲜族长鼓舞击打培训教材》收录传统10种与新编15种击打演奏法 解决传统师傅传帮带模式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的痛点 [3] - 通过进校园 下乡村等多渠道推广 吸引多民族共同参与 表演形式从独舞扩展到双人舞 群舞等多样化形态 [3] 现状与成果 - 图们市年轻群体参与度显著提升 广场与舞台常见年轻舞者身影 队伍从朝鲜族为主发展为多民族共同参与 [3] - 传承人朴圣燮虽已退休仍每日排演并赴多地授课 持续推动长鼓舞在演奏 演唱 舞蹈三位一体层面的协调发展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