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造纸技艺
icon
搜索文档
我们为什么要记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30 06:55
项目背景与核心成果 - 文化和旅游部于2015年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负责规范编写、学术指导和成果验收 [2] - 项目旨在通过记录工作服务于非遗的传承、研究、推广和传播,将活态的非遗实践和知识经验保存下来 [8] - 截至2025年6月,已完成对127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累计对2290名传承人开展记录 [6] - 记录工作共采集原始素材75548.9小时,总数据量2969.7TB,形成影音文献成果20880.2小时,总数据量370TB [6] - 已完成口述片12865.6小时,形成口述史文稿14831.8万字,受访人数量达9156人 [6] 记录工作方法与体系 - 工作团队总结出“3+1”记录方法,其中“1”是基于图书馆和档案工作者的传统方式,在记录前对专题文献进行收集、汇总、数字化并编目保存 [8] - “3”指拍摄的三个核心部分: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问以记录其经验、技能和知识 [9] - 第二部分是对项目实践进行完整记录,例如全面记录传统技艺的整个制作过程或传统戏曲的代表作 [9] - 第三部分是传承教学记录,通过拍摄教学过程来捕捉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风格化细微内容 [10] - 记录工作不仅针对传承人个体,还涵盖当地风土人情、文化生态等整体环境,目标是记录“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树” [8][10] 项目意义与紧迫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坚强又脆弱的特征,人是非遗的载体,传承人的离世意味着传统文化图书馆的消失 [11][12] - 在记录过程中有7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离世,完成记录工作后离世的有397人,凸显了记录工作的必要性和及时性 [12] - 展览入口处的照片墙显示,已有近500张传承人照片变为黑白,代表其已离世 [12] - 项目成果被永久保存在国家图书馆,提供给当代读者并传给后世,体现了为后代留存历史智慧的责任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