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工艺百年的价值追寻(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 2025-11-02 06:31
传统工艺行业价值演变 - 行业价值发现从集中于商贸经济层面转向增进文化认同 [1] - 行业发展早期受国家现代化目标驱动 呈现礼品化和奢侈品化倾向 [1] -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 行业价值实现发生深刻转变 从"为我所用"到"为我所是" [2] 传统工艺行业发展驱动力 - 行业发展受政治制度、伦理道德规范、经济生产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 [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使行业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2] - 行业进一步面向崛起的内需市场 回归本土日常生活 [2] 传统工艺行业创新形态 - 行业与前沿科技结合 运用人工智能开展衍生式设计 发展数字藏品和虚拟展示 [3] - 行业与"国潮"经济结合 以手工温度和匠心精神产品满足年轻群体个性化需求 [3] - 行业与乡村全面振兴结合 发展特色手工艺产业 重塑乡土自信 [3] 传统工艺行业未来趋势 - 传统与现代深度结合通过创新创造实现古今审美碰撞和文化价值对接 [4] - 行业多元融通的价值实践更依赖于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创造性转化 [3] - 行业突破保护与创新、古法与科技等二元对立 成为能动的开放系统 [3]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30 07:48
展览与项目概况 - 国家图书馆正在举办“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集中展示该项目10年来的成果 [2] - 该项目于2015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负责规范编写、学术指导和成果验收 [2] 记录工作成果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团队已对229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工作,其中已完成记录1279人 [6] - 记录工作共采集原始素材75548.9小时,总数据量2969.7TB,形成影音文献成果20880.2小时,总数据量370TB [6] - 口述片时长共计12865.6小时,整理形成口述史文稿总字数为14831.8万字,受访人数量为9156人 [6] 记录工作方法与理念 - 记录工作采用“3+1”方法,“1”是基于图书馆和档案工作者的传统工作方式,在进行具体调研前对专题文献进行收集 [8] - “3”指拍摄的3个部分: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问、对项目实践进行完整记录、对传承教学进行记录 [9][10] - 记录工作的理念是“记录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片森林”,强调记录完整的文化生态而不仅是单个传承人 [10] 记录工作的紧迫性与价值 - 在展厅入口处的照片墙上,已有近500张照片变为黑白,代表该传承人已经离世 [13] - 在记录过程中离世的传承人有71人,完成记录工作后离世的有397人,凸显了工作的必要性和及时性 [13] - 记录工作将传承人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智慧与历史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留给后代和未来 [13]
我们为什么要记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30 06:55
项目背景与核心成果 - 文化和旅游部于2015年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负责规范编写、学术指导和成果验收 [2] - 项目旨在通过记录工作服务于非遗的传承、研究、推广和传播,将活态的非遗实践和知识经验保存下来 [8] - 截至2025年6月,已完成对127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累计对2290名传承人开展记录 [6] - 记录工作共采集原始素材75548.9小时,总数据量2969.7TB,形成影音文献成果20880.2小时,总数据量370TB [6] - 已完成口述片12865.6小时,形成口述史文稿14831.8万字,受访人数量达9156人 [6] 记录工作方法与体系 - 工作团队总结出“3+1”记录方法,其中“1”是基于图书馆和档案工作者的传统方式,在记录前对专题文献进行收集、汇总、数字化并编目保存 [8] - “3”指拍摄的三个核心部分: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问以记录其经验、技能和知识 [9] - 第二部分是对项目实践进行完整记录,例如全面记录传统技艺的整个制作过程或传统戏曲的代表作 [9] - 第三部分是传承教学记录,通过拍摄教学过程来捕捉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风格化细微内容 [10] - 记录工作不仅针对传承人个体,还涵盖当地风土人情、文化生态等整体环境,目标是记录“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树” [8][10] 项目意义与紧迫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坚强又脆弱的特征,人是非遗的载体,传承人的离世意味着传统文化图书馆的消失 [11][12] - 在记录过程中有7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离世,完成记录工作后离世的有397人,凸显了记录工作的必要性和及时性 [12] - 展览入口处的照片墙显示,已有近500张传承人照片变为黑白,代表其已离世 [12] - 项目成果被永久保存在国家图书馆,提供给当代读者并传给后世,体现了为后代留存历史智慧的责任 [5][13]
113人入选海南第五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海南日报· 2025-10-22 09:34
文章核心观点 - 海南省认定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113名,使省级非遗传承人总数达到262人 [1] - 此次认定是海南省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成果,充实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力量 [1] - 传承人队伍的壮大与结构优化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推荐国家级传承人奠定基础,并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 - 第五批113名传承人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9个非遗类别 [1] - 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类项目传承人占比较高,分别为20人和62人 [1] - 新认定传承人群覆盖汉族、黎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分布于海南14个市县及4家省级单位 [1] - 目前海南共有3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00多名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90后”新生代占比逐年攀升 [2] 非遗保护工作进展与规划 - 2023年已完成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认定,2024年新增113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 - 正逐步构建起项目储备、人才培养的阶梯式发展格局 [2] - 海南非遗保护近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24年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双专场汇聚南北名家,北京曲艺团复建十周年专场演出举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0 17:28
公司活动与成就 - 公司于10月18日至19日举办复建十周年专场演出,连续上演曲艺专场与相声专场 [1] - 公司成立于1952年,于2015年以企业化方式复建,复建十年来创排近二十个原创剧目和主题性曲艺专场 [3] - 公司2024年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3]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发挥曲艺“小快灵”优势,围绕社会热点创作主题演出,并深入基层进行大量演出 [3] - 公司作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长期致力于传统曲艺的挖掘、保护与推广 [3] - 公司计划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基础上,探索传统曲艺与现代审美融合,并进行传统文化保护和市场化探索的新尝试 [5] 行业艺术形式与阵容 - 十周年曲艺专场精选十个节目,特别选用十种不同曲艺形式,包括西河大鼓、京韵大鼓、单弦、相声快板、北京琴书、河南坠子等 [3] - 演出阵容汇集李金斗、张蕴华等曲艺名家以及龚宁、赵千惠等青年演员,展现多元交融的艺术格局 [3]
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12个项目
中国新闻网· 2025-10-13 22:04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新 - 澳门于2025年新增12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名录内项目总数增至24项 [1] - 新增项目包括土地信俗、舞龙、舞狮、葡萄牙土风舞、春节、端午节、龙舟竞赛、太极拳、葡挞制作技艺、杏仁饼制作技艺、嫁喜礼饼制作技艺和竹升面制作技艺 [1] 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 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法》,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不同层次的保护和管理 [1] - 自该法生效以来,已有70个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并从中选取具有重要价值及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建议列入名录加强保护 [1] 未来保护与发展方向 - 文化局将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研究和识别确认,将更多珍贵遗产纳入法律保护 [2] - 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与创新发展 [2]
文旅部: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6:54
非遗保护机制与氛围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31个省(区、市)出台地方非遗保护法规,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2] - 全国设立270多个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及人文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2] - 非遗有机融入现代生活,元宵赏灯、重阳登高等习俗增强节日仪式感,八段锦、太极拳成为大众锻炼养生方式 [2] 非遗传承实践与教育 - 推动传统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结合,全国10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和相关研究方向 [2] - 200余所高校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超过10万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 [2] - 非遗传承年轻化、生活化、时尚化趋势明显,年轻人及外国友人参与古琴、昆曲、汉服、鱼灯等活动 [2] 非遗产业经济与社会效益 - 文旅部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1][3] - 非遗消费潜力释放,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时尚”深度融合,如游陕北看秧歌、到贵州听侗族大歌、去自贡赏灯会 [3] - 海南黎锦、庆阳香包等案例显示非遗成为地方名片,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3]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斯兰别克·沙合什:用半世纪坚守焕新滑雪“活化石”
央视网· 2025-09-22 15:23
文章核心观点 -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支持和传承人创新下成功实现文旅融合与产业化发展,成为当地冰雪经济的亮丽名片 [3][6][9] 行业概况与历史传承 - 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超过百年,斯兰别克家族已传承至第五代 [2][3] - 阿勒泰地区拥有约1.2万年历史的滑雪岩画,被公认为人类滑雪起源地 [7] - 古老毛皮滑雪板曾是该地区先民冬季必备的出行工具和生存利器 [3][4] 产品特点与工艺创新 - 产品形态多样,从两米长实物滑雪板到巴掌大小纪念品,满足不同需求 [1][6] - 工艺核心在于使用马腿毛皮,下坡时顺向皮毛利于滑行,上坡时逆向皮毛增大摩擦力实现制动 [5] - 引入机械设备替代部分手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精美度 [6] - 开发迷你滑雪板纪念品,单个雪季销量达三百副 [6] 市场推广与销售渠道 - 通过工作坊、滑雪场展示厅、机场特色商品店等线下渠道销售,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文化纪念品 [6][9] - 借助互联网向全国冰雪运动爱好者展示制作过程,推动技艺转型为代表性文旅产品 [6] - 产品吸引众多游客和滑雪爱好者购买,切实改善了传承人的生活条件 [3] 政策支持与产业效应 - 当地政府提供工作坊和展览室支持,并认定传承人身份,加强对非遗技艺的保护 [3][6] - 2024-2025年雪季阿勒泰四大滑雪场日均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总体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20% [9] - 自2020年起将滑雪纳入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已培养注册青少年冰雪运动员360余名 [9] 文化影响与品牌建设 - 传承人斯兰别克曾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该项冰雪技艺 [10] - 毛皮滑雪板已成为阿勒泰文旅产业的亮丽名片,连接古老滑雪起源与现代冰雪运动 [9][10] -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工作坊、现场演示制作过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9]
山脚下,停着好多“船”(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9-06 06:22
船型屋文化遗产保护 - 白查村船型屋作为黎族传统居所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 - 船型屋采用格木麻竹骨架 红泥草根混合泥浆筑墙 茅草葵叶覆顶 需每8年大规模修缮[3][4] - 东方市通过文物普查登记实现每两年定期修缮 最大限度保留原始风貌[4] 非遗技艺传承发展 -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从5人扩至20余人 周边乡镇掌握技艺青年超200人[5] - 每年举办10余期培训班 每期3-5天 编写《船型屋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学习资料[5] - 搭建单间船型屋需约180片茅草 每人每日最多编织10片茅草顶[5] 旅游产业开发建设 - 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通车带动游客增长 建设白查驿站博物馆研学基地[7] - 引入黎锦藤编等手工艺品 开发民宿资源 举办山栏节三月三等传统节庆活动[7] - 2022年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2025年6月出台保护管理规划[7] 社会关注与影响力 - 白查村成为世界遗产申报提名地 与五指山初保村昌江洪水村纳入科学分区保护[7] - 吸引剧组取景拍摄 高校师生调研考察 游客专程自驾参观船型屋建筑群[6][7]
百年十番音乐薪火传 福州少年倾情演绎“福州版交响乐”
中国新闻网· 2025-08-25 09:12
文化传承活动 - 台江区文化馆组建番什遛少儿十番乐团并于2023年初正式成立 通过专业音乐人及非遗传承人授课实现系统化训练 [2] - 乐团在2023年建团后举办第二次专场音乐会 近60名青少年参与演出 演出筹备周期达半年 [1] - 演出曲目包括《雁来云》《石鼓涌泉》《长城随想曲》等十番古曲 较首届音乐会增加更多传统曲目 [1] 艺术形式创新 - 茶亭十番音乐被称作"福州版交响乐" 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 乐团在坚守传统本真基础上大胆创新 改编多首经典曲目并排演民族管弦乐与传统十番音乐合奏 [2] - 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进基层"活动推广非遗艺术 形成成熟演出阵容并多次亮相市区级文化展演 [1][2] 社会影响力 - 专场音乐会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观众评价其为"浸润心灵、满含乡音的文化盛宴" [1] - 活动旨在激发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 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2] - 乐团成为福州市鲜活文化名片 实现"让珍贵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传承目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