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买后付(Buy Now

搜索文档
英国2026年将立法严管“先买后付” 贷款机构须强制核查偿债能力
智通财经网· 2025-05-19 17:45
英国BNPL行业监管升级 - 英国政府宣布从明年起对BNPL行业实施全面监管升级 推动监管标准与其他消费信贷产品接轨 [1] - 新规要求BNPL贷款机构在发放贷款前必须进行强制偿债能力审查 包括信用评估和收入核实 [1] - 新规要求完善消费者救济机制 借款人可向金融申诉专员服务提起投诉并享有加速退款通道 [1] 监管时间表与行业影响 - 所有监管条款将于2026年正式生效 以确保行业平稳过渡 [1] - 英国财政部经济大臣强调改革将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网 避免民众因便捷支付陷入债务泥潭 [1] - 新规可能重塑BNPL行业竞争格局 中小机构或因合规成本上升退出市场 [2] BNPL行业发展背景 - BNPL行业近年爆发式增长 以"零息分期"为卖点的服务已渗透英国零售市场 [1] - 头部平台如Klarna、Clearpay、PayPal及Zilch Technology通过与ASOS、Boots等零售商合作 将BNPL模式嵌入电商结算环节 [2] - 疫情期间BNPL交易量激增 但缺乏审慎监管的商业模式引发广泛争议 [1][2] 行业风险与未来趋势 - 部分消费者因缺乏财务规划在多平台累积债务 现有监管框架无法有效约束BNPL机构 [2] - 头部企业开始主动调整风控体系 在保护用户隐私前提下评估偿债能力 [2] - 监管趋严或推动行业向"负责任借贷"模式转型 与银行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展开更公平的市场竞争 [2]
那位曾高喊「AI能接管一切」的CEO后悔了:宣布重启人工招聘!
AI科技大本营· 2025-05-13 20:03
Klarna的AI战略与人力资源调整 - 公司CEO Sebastian Siemiatkowski曾宣称AI可取代所有人类工作,包括CEO岗位,并在2024年12月使用AI克隆体发布财报[1][2] - 2024年9月公司计划通过"自然减员"将员工数从4500人缩减至3500人,并设定了进一步缩减至2000人的目标[2] - AI客服系统上线后取代了相当于700名人类客服的工作量,完成230万次客户对话,覆盖35种语言[3] AI实施效果与财务影响 - AI战略显著改善财务状况:公司估值从2022年的67亿美元升至2024年底的146亿美元[8] - AI初期表现亮眼,接手了75%的客服量,但实际效果不佳,被批评为"智能版FAQ索引器",无法解决复杂问题[8][9] - AI节省的薪资成本部分转化为留任员工加薪,形成"AI替人,人领钱"的激励机制[5] 战略调整与重新招聘 - 公司承认AI客服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决定重启人工招聘,重点打造"高质量人类支持"[11][12] - 新招聘计划针对三类人群:在校大学生、偏远地区居民和忠实用户,全部采用远程工作模式[12] - CEO改口称过去几年专注AI的策略不正确,强调真人服务对品牌和客户体验的关键性[11][12] AI与人类协作的行业启示 - 案例揭示了AI能力的边界:虽能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但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尤其在关键业务环节[14] - 公司从"取代人类"的激进立场转向"辅助人类"的理性定位,体现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平衡[14] - 行业趋势显示AI是发展方向,但人类仍是不可替代的关键齿轮[13][14]
因AI裁员2000+人、停招一年多后,那位曾高喊「AI能接管一切」的CEO后悔了:宣布重启人工招聘
36氪· 2025-05-13 11:41
公司战略调整 - Klarna在2024年9月计划裁员近2000人,员工数从4500人缩减至3500人,通过"自然减员"而非直接裁员实现组织瘦身 [1][2] - 公司推行"AI优先"战略,AI客服取代700名人类客服,处理230万次对话,覆盖35种语言,占总客服量的75% [5][10] - 2024年12月使用CEO的AI克隆体发布财报,CEO公开宣称AI已具备取代所有人类工作的能力 [1][2][5] 财务与运营影响 - AI战略显著改善财务状况:估值从2022年67亿美元升至2024年146亿美元 [10] - 将AI节省的薪资成本部分转化为员工加薪,形成"AI替人,人领钱"的激励机制 [7] - AI客服初期节省成本但后期暴露缺陷,实际解决能力有限,被批评为"智能版FAQ索引器" [10] 人力资源政策反转 - 2024年重新启动人工招聘,逆转此前"招聘冻结令",重点招募大学生、偏远地区居民和忠实用户 [11] - CEO承认AI客服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未来将侧重"高质量人类支持",保留真人服务选项 [11] - 新岗位全部远程办公以降低成本并扩大人才覆盖 [11] 行业启示 - AI在金融科技领域可提升效率(如客服成本降低75%),但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关键职能 [10][12] - 技术应用需平衡效率与体验,Klarna案例显示过度依赖AI可能损害品牌服务口碑 [11] - 行业趋势从"AI取代人类"转向"AI辅助人类",人类仍是商业扩张的核心要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