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服务

搜索文档
与日资较量近半个世纪,立邦漆与新加坡华人首富互相成就
搜狐财经· 2025-09-01 00:53
公司创始人背景 - 吴清亮为新加坡吴南德集团创始人及立邦漆之父 根据《胡润2021年全球富豪榜》以1420亿元财富成为新加坡首富[1] 公司发展历程 - 1962年吴清亮与日涂控股合资成立立时集团 吴德南集团持股60% 日涂控股持股40%[4] - 1990年将NipponPaint中文名改为"立邦"并注册于新加坡 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并投入3000万广告[4] - 1992-2010年以"立邦漆 处处放光彩"口号用技术颠覆传统白灰浆市场[5] - 2011-2021年提出"立邦 为你刷新生活" 推出全流程标准化服务体系转向涂装解决方案服务商[5] - 2022年至今品牌主张升级为"立邦 刷新为你" 向全场景生态平台转型覆盖家庭空间及商业医建城市更新等领域[5] 股权结构演变 - 2006年日涂控股计划对11家合资企业子公司化 允许吴德南集团将日涂控股持股比例提升至10%[7][8] - 2008年吴学人增持日涂控股4%股权 吴德南集团成为最大股东[8] - 2012年成立立时国际发起要约收购 日涂控股启动防止恶意收购程序[8] - 2014年吴德南集团在日涂控股持股比例提高至39% 立邦系8家子公司并入日涂控股[9] - 2018年吴学人成为日涂控股董事会主席[10] - 2020年吴清亮家族在日涂控股持股比例超过50%取得绝对控股 立邦系公司并入日涂控股[10] 收购与扩张战略 - 2019年以37.56亿澳元约27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DuluxGroupLimited[11] - 2021年收购马来西亚VitalTechnical增强东南亚市场竞争力[12] - 2021年以11.52亿欧元收购欧洲第四大建筑涂料制造商Cromology公司[12] - 2022年完成对欧洲涂料制造商DPJUB收购[12] - 2024年收购印度涂料制造商NPI和BNPA股份[13] - 2024年以23.04亿美元约164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欧洲特种配方企业AOC所有股权[13] - 2024年与陶氏化学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1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集团合并销售收入852.4十亿日元约41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3%[16]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87.5十亿日元约42.6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4.4%[16] - 2025年上半年营业利润121.2十亿日元 同比增长31.1% 营业利润率14.2%提升290个基点[16] - 2025年上半年EBITDA153.4十亿日元 同比增长25.4% EBITDA利润率18.0%提升300个基点[16] - 日本市场销售收入48.9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5% 营业利润4.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5%[17] - DuluxGroup欧洲市场销售收入91.8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5.0% 营业利润8.93亿元人民币同比微降1.1%[17] - 美洲市场销售收入29.2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4.8% 营业利润1.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9.4%[17] - AOC板块贡献销售收入31.51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11.2亿元人民币[17] 中国市场运营 - 2025年上半年立邦中国营收245.3十亿日元约12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2.6% 营业利润37.8十亿日元约18.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18][19] - 装饰涂料营收206.1十亿日元同比减少14.3% 汽车涂料营收26.8十亿日元同比增长2.7% 工业涂料营收11.8十亿日元同比减少9.4%[19] - 2014-2024年立邦中国收入从2073亿日元增长至5452亿日元 年复合增长率10%以上 近11年增长163%[22] - 自2018年至今在中国实施50多个项目 总投资额超过400亿元人民币[20] - 装饰漆零售业务中期预测增长率10-15% 工程业务中期预测增长5%[20] 行业地位与排名 - 2024年立邦以107.45亿美元营收位列全球涂料企业第四 营收同比增长13.6%[26] - 2020-2024年立邦营收从73.4亿美元增长至107.45亿美元 累计增幅46.39%[26] - 2023年获BrandFinance全球涂料品牌可持续发展认知得分第一4.61分[6] - 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建筑涂料品牌榜单第一 连续27年蝉联中国涂料销量冠军[22] 战略方向 - 推动有机增长与并购扩张双轮驱动策略 通过资产整合实现每股收益EPS稳健增长[28] - 2016-2025年EPS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达14%[28] - 构建"涂料+基材+施工+设计"生态闭环 从制造业向消费服务业转型[5][23] - 在中国三至六线城市实施"涂料++"战略采用本地化产品+分销网络+数字化赋能策略[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