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icon
搜索文档
东西问丨贝礼中:贝氏建筑艺术如何让时间“给出一切答案”?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21:48
贝聿铭建筑艺术的核心哲学 - 建筑理念融合东方精神与西方现代主义 强调时间跨度思考 追求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作品 [3][4][6] - 设计灵感源自苏州狮子林石林 从移步换景和光影变幻中提炼景观与时间的交融关系 [4] - 建筑需体现"父种子收"哲思 强调人与自然协作 作品需超越所处时代 [4][6] 贝氏建筑方法论 - 跨文化研究驱动设计 通过大量阅读和实地考察吸收各国文明精髓 [7] - 坚持技术革新 采用最新建筑科技提升生活质量并推动行业发展 [7] - 艺术与建筑深度融合 75年职业生涯中60个项目特别委任艺术家创作 如毕加索雕塑与赵无极水墨画的应用 [8][10] 标志性项目技术演进 - 香港中银大厦(1982-1989)首创三维结构体系 实现高空经济型建筑创新 [10][12] - 上海临港滴水湖项目改进设计 窗户尺寸扩大50% 斜撑构件减重30% 引入新能源技术降低能耗 [12]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观察 - 过去30年中国基建投资增速领先全球 城市综合体与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成就显著 [13] - 当代建筑设计需综合应对土地稀缺 能源环境等挑战 跨学科合作成为趋势 [13] 上海对贝氏建筑的影响 - 上海国际化环境塑造贝聿铭早期建筑观 激发其对多元文化的探索兴趣 [14] - 职业生涯后期跨国项目占比超60% 包括法国 德国 卡塔尔等地标建筑 [14] 贝氏建筑事务所业务里程碑 - 完成70余项全球建筑项目 包括MIT媒体实验室 洛杉矶创新艺人经纪总部等 [16] - 苏州博物馆项目实现传统园林美学与现代建筑技术的突破性结合 [16]
贝聿铭回顾展来到上海,这里是他建筑之梦开始的地方
第一财经· 2025-04-21 19:59
展览概述 -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览将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这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 [1] - 展览由香港M+主办,将通过逾400件展品讲述贝聿铭的故事,包含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等 [6] - 展览分为"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地产和城市再开发""艺术与公共建筑""权力、政治与赞助者""材料与结构创新""以设计重释历史"六个主题 [6] 贝聿铭的早期经历与设计理念 - 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上海,接触了新的建筑、艺术与生活方式,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见证了"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的冉冉升起,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1][3] - 在哈佛求学时,贝聿铭被格罗皮乌斯的新观念吸引,但对"国际风格"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该消弭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格和特色 [3] - 贝聿铭的硕士毕业设计"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借鉴了苏州江南园林的体验,引入了曲径、竹亭、小桥流水、奇石假山等景观,格罗皮乌斯对其赞赏有加,认为这是第一次把历史传统跟现代主义结合在一起 [3][9][11] 标志性建筑项目与设计特点 - 贝聿铭在全球各地留下了一系列地标性建筑,包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巴黎卢浮宫金字塔(1989)、北京香山饭店(1982)、香港中银大厦(1989)、苏州博物馆(2006)、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2008)等 [1][5] - 1964年,贝聿铭被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选为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者,杰奎琳选择贝聿铭是因为觉得与他沟通非常舒服 [5][14][15] - 巴黎卢浮宫改造项目中,贝聿铭通过考虑策展团队需求(如用玻璃屋顶打造雕塑庭院)、争取巴黎市长支持(制作1:1模型)以及推动玻璃制造商生产最清透的玻璃来突破争议 [17][18] 中国项目与传统文化融合 - 中美建交后,贝聿铭多次受邀回到中国设计标志性建筑,包括拒绝在故宫周边建高层而选择北京香山建低层饭店,以及苏州博物馆 [6][24] - 在香山饭店设计中,贝聿铭以保护古树为基础,植入移步换景的传统园林体验,并将园林搬到室内大堂,这是首次将园林引入室内的设计 [6][24][25] - 苏州博物馆(2006年完成)融合了对故乡和中国文化的热爱,采用现代建筑语言(如高高低低的屋顶引入光线),与周边历史建筑(如拙政园)在颜色和比例上相融,但不模仿历史 [6][29][30][32] 建筑方法与行业影响 - 贝聿铭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不同项目中考虑环境融合(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与城市连接性(如苏州博物馆预留街道空间) [15][29] - 在香港中银大厦设计中,面对预算仅为汇丰总行大厦1/6的限制,通过创新结构(用最少材料实现轻而坚固)和场地谈判(争取方正地块)完成标志性建筑 [20][21][22] - 贝聿铭的作品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方式,如拒绝表面化的"大屋顶"符号,转而通过空间体验(如园林移步换景)呈现文化深度 [24][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