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苏州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她是贝聿铭背后的女人,却被忽略
虎嗅· 2025-07-26 14:10
卢爱玲生平背景 - 出身广州望族,祖籍广东东莞虎门,祖上卢礼屏以仗义疏财闻名,获慈禧太后赐匾"福善修仁" [17] - 父亲卢宝贤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工程师,母亲出自清末官宦世家,外祖父是晚清最后一任驻美公使 [18] - 1938年19岁时赴美就读波士顿卫斯理学院,后成为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少数华人女性之一,师从现代建筑大师马塞尔·布劳耶 [10][19][20] 与贝聿铭的相遇与婚姻 - 1938年在纽约中央车站与25岁的贝聿铭初次相遇,拒绝其开车送行提议但因飓风导致列车延误促成首次长谈 [10][11][12][13] - 坚持完成学业后才谈婚论嫁,促使贝聿铭转入麻省理工学院修读建筑学 [14] - 1942年6月20日从卫斯理学院毕业五天后与贝聿铭结婚,婚后继续哈佛景观建筑课程直至长子出生 [24][26][27] 对贝聿铭事业的贡献 - 1963年肯尼迪图书馆竞标中建议重新布置事务所环境,成为贝聿铭胜出关键 [30] - 在项目遭遇选址否决、设计抨击等危机时主动寻找新地址,最终选定填埋场使项目重启 [31][32][33][35] - 汉考克大厦玻璃幕墙事故后亲自处理公关危机,为贝聿铭争取回国机会和荣誉 [37][38] 家庭角色与教育成就 - 培养四名子女中三子哈佛毕业,女儿哥伦比亚法学院毕业 [41] - 在家中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包括年节习俗、家乡菜、京剧唱片和古籍线装书 [42] - 90岁高龄仍陪伴贝聿铭完成苏州博物馆设计,全程参与考察与创作过程 [45]
东西问丨贝礼中:贝氏建筑艺术如何让时间“给出一切答案”?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21:48
贝聿铭建筑艺术的核心哲学 - 建筑理念融合东方精神与西方现代主义 强调时间跨度思考 追求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作品 [3][4][6] - 设计灵感源自苏州狮子林石林 从移步换景和光影变幻中提炼景观与时间的交融关系 [4] - 建筑需体现"父种子收"哲思 强调人与自然协作 作品需超越所处时代 [4][6] 贝氏建筑方法论 - 跨文化研究驱动设计 通过大量阅读和实地考察吸收各国文明精髓 [7] - 坚持技术革新 采用最新建筑科技提升生活质量并推动行业发展 [7] - 艺术与建筑深度融合 75年职业生涯中60个项目特别委任艺术家创作 如毕加索雕塑与赵无极水墨画的应用 [8][10] 标志性项目技术演进 - 香港中银大厦(1982-1989)首创三维结构体系 实现高空经济型建筑创新 [10][12] - 上海临港滴水湖项目改进设计 窗户尺寸扩大50% 斜撑构件减重30% 引入新能源技术降低能耗 [12]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观察 - 过去30年中国基建投资增速领先全球 城市综合体与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成就显著 [13] - 当代建筑设计需综合应对土地稀缺 能源环境等挑战 跨学科合作成为趋势 [13] 上海对贝氏建筑的影响 - 上海国际化环境塑造贝聿铭早期建筑观 激发其对多元文化的探索兴趣 [14] - 职业生涯后期跨国项目占比超60% 包括法国 德国 卡塔尔等地标建筑 [14] 贝氏建筑事务所业务里程碑 - 完成70余项全球建筑项目 包括MIT媒体实验室 洛杉矶创新艺人经纪总部等 [16] - 苏州博物馆项目实现传统园林美学与现代建筑技术的突破性结合 [16]
寻访贝聿铭的上海踪迹:从国际饭店到武康路378号
新浪财经· 2025-05-23 07:43
贝聿铭与上海的建筑渊源 - 上海是贝聿铭建筑梦的启航之地,10岁至17岁(1927-1935年)在此生活,多元文化体验催生其"用现代语言诠释传统"的设计理念 [1][3] - 国际饭店(1934年建成)作为"远东第一高楼"深刻影响贝聿铭,激发其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4][10] - 国际饭店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灵感源自纽约、芝加哥摩天楼,原计划为办公公寓后改为豪华酒店,因预判酒店业利润更高 [7] 贝氏家族与上海地产 - 南阳路170号"贝轩大公馆"实为"颜料大王"贝润生为次子贝义奎所建,非贝聿铭父亲贝祖诒住宅,建筑融合装饰艺术派风格与苏州园林元素 [14][16][17] - 贝润生1917年购入苏州狮子林,1927年扩建时融入西洋手法,后成为贝氏家族义庄和祠堂 [22][24][34] - 贝润生20世纪30年代转向房地产投资,持有上海房产超1000幢、面积16万平方米,被誉为"地产大王" [23] 贝聿铭在上海的居所与设计 - 贝聿铭在沪期间主要居住于延安中路明德里(1927年建)及武康路378号(现为7层公寓,原中国银行花园住宅) [38][40][42] - 贝聿铭哈佛硕士论文《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1946年)选址于"大上海计划"旧上海市博物馆(今长海医院影像楼),设计突破传统"大屋顶"形制,强调现代主义与中国元素的融合 [48][50][52] - 该未建成设计中的茶亭与庭院理念,60年后在苏州博物馆(2006年)得以延续,体现其"空间体验"为核心的设计哲学 [71][73] 展览与社会关注 -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观展纪录,国际博物馆日周末单日观众超1.2万人次 [1] - 展览展出贝聿铭早期设计模型及文献,包括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平面图与长海医院现址对比 [52][54] - 2025年6月将举办贝聿铭之子与艺术家徐冰的对话讲座,探讨艺术对其建筑的影响 [75]
全球4大“隐世家族”,据说他们控制着整个世界,中国也有一家
搜狐财经· 2025-04-28 11:44
罗斯柴尔德家族 - 1815年通过信鸽提前获知滑铁卢战败消息 利用信息差抛售英国国债后低价抄底 单日获利20倍 [4][5] - 近年以270亿美元重组能源巨头 交易签署仍使用鹅毛笔保持传统 [5] - 家族资产分配采用抓阄方式 五名嫡系子孙随机分配全球业务区域 [7] 洛克菲勒家族 - 1911年标准石油被拆分为34家公司 提前将资金转入芝加哥大学和现代艺术博物馆 拆分后企业均成为世界500强 [8] -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现入驻200家科技公司 物业收入规模庞大 [10] - 设立"外星资产保全部"为月球资产投保 响应SpaceX月球旅游计划 [12] 杜邦家族 - 1802年创立时主营火药业务 二战期间供应美军40%弹药 参与广岛原子弹引信制造 [14] - 现业务横跨防弹衣与美容针剂 实现军工与消费领域协同 [16] - 为保持血统纯正 六代人实行内部通婚 第八代掌门人与表妹联姻 [18] 贝氏家族 - 明朝嘉靖年间以医药起家 乾隆时期因治愈皇帝获赐"吴中圣手"金匾 [19][21] -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 将家族园林技法与现代建筑融合 假山藏六百年家族密码 [23] - 家族情报网民国时期通过上海茶馆建立 信息传递效率超过电报系统 [24] 隐世家族共性特征 - 情报网络建设:罗斯柴尔德信鸽 洛克菲勒政要日记 贝氏茶馆情报网 [24] - 教育体系:杜邦后代10岁学习爆破公式 贝氏幼童精通《营造法式》 [24] - 财富隐匿:洛克菲勒穿补丁西装 贝氏家族坚持居住苏州老宅使用诺基亚手机 [24]
贝聿铭回顾展来到上海,这里是他建筑之梦开始的地方
第一财经· 2025-04-21 19:59
展览概述 -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览将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这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 [1] - 展览由香港M+主办,将通过逾400件展品讲述贝聿铭的故事,包含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等 [6] - 展览分为"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地产和城市再开发""艺术与公共建筑""权力、政治与赞助者""材料与结构创新""以设计重释历史"六个主题 [6] 贝聿铭的早期经历与设计理念 - 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上海,接触了新的建筑、艺术与生活方式,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见证了"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的冉冉升起,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1][3] - 在哈佛求学时,贝聿铭被格罗皮乌斯的新观念吸引,但对"国际风格"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该消弭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格和特色 [3] - 贝聿铭的硕士毕业设计"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借鉴了苏州江南园林的体验,引入了曲径、竹亭、小桥流水、奇石假山等景观,格罗皮乌斯对其赞赏有加,认为这是第一次把历史传统跟现代主义结合在一起 [3][9][11] 标志性建筑项目与设计特点 - 贝聿铭在全球各地留下了一系列地标性建筑,包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巴黎卢浮宫金字塔(1989)、北京香山饭店(1982)、香港中银大厦(1989)、苏州博物馆(2006)、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2008)等 [1][5] - 1964年,贝聿铭被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选为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者,杰奎琳选择贝聿铭是因为觉得与他沟通非常舒服 [5][14][15] - 巴黎卢浮宫改造项目中,贝聿铭通过考虑策展团队需求(如用玻璃屋顶打造雕塑庭院)、争取巴黎市长支持(制作1:1模型)以及推动玻璃制造商生产最清透的玻璃来突破争议 [17][18] 中国项目与传统文化融合 - 中美建交后,贝聿铭多次受邀回到中国设计标志性建筑,包括拒绝在故宫周边建高层而选择北京香山建低层饭店,以及苏州博物馆 [6][24] - 在香山饭店设计中,贝聿铭以保护古树为基础,植入移步换景的传统园林体验,并将园林搬到室内大堂,这是首次将园林引入室内的设计 [6][24][25] - 苏州博物馆(2006年完成)融合了对故乡和中国文化的热爱,采用现代建筑语言(如高高低低的屋顶引入光线),与周边历史建筑(如拙政园)在颜色和比例上相融,但不模仿历史 [6][29][30][32] 建筑方法与行业影响 - 贝聿铭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不同项目中考虑环境融合(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与城市连接性(如苏州博物馆预留街道空间) [15][29] - 在香港中银大厦设计中,面对预算仅为汇丰总行大厦1/6的限制,通过创新结构(用最少材料实现轻而坚固)和场地谈判(争取方正地块)完成标志性建筑 [20][21][22] - 贝聿铭的作品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方式,如拒绝表面化的"大屋顶"符号,转而通过空间体验(如园林移步换景)呈现文化深度 [24][27][32]